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671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记忆中的农村用电变化

发表日期:2018年4月23日   作者:蒋坤永

进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后,不时想着四十年来的种种变化。最近想到了农村用电和家用电器的过去和现在。

我大约在1945年十岁左右开始懂事记事。那时还在民国时期,我家住在木渎镇的镇边上,北邻一居家,南面与桑地稻田相邻,对门就住着一家农户。那时镇上农村都没有电流线路。一到晚上,贫困的农民家里,都点油盏爿(注1)照明,经济好一点的人家,点用洋油灯(注2)。富裕人家,还备有洋腊烛。上学的孩子晚上复习功课、做作业,就是在点燃2根灯草的油盏爿下完成的,做好了就减少到1根灯草。那时,晚上外出购物或走亲访友,有些借月光,有的手持灯笼。

1949年4月家乡获得解放,因为百废待兴,基本还是老样子。1951年夏我离开木渎时,镇上有些商家用上了电灯,农家仍用原来办法照明。

1951年学校毕业,我被苏南行署分配到吴江震泽区工作。那时,镇上有一家私人资本开的发电厂,每天傍晚时分来电,10时停电,停电前5分钟发三个明暗信号。每度收费0.8元!(六十七年后、21世纪的今天,民用电费也没有这么高呀);农民那里用得起呀,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量少点灯不点灯。

1957年全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震泽才逐步全面用上了从望亭发电厂输过来的电。结束了无电时代。

这一年撤区并乡,我被调到县委合作部工作。此时县机关和所在地的单位商店家庭都用上了电,有些用上了日光灯,宿舍里还都是电灯泡。下乡工作中看到,除了乡政府(后来是人民公社)和合作社办公室用上电灯外,多数农家还是用那个煤油灯。1958年开始大跃进,农村陆续建起灌排机房,农村用电户逐渐增多;开关装在墙壁上,有扳上扳下的,有拉线开关的。

1970年下放到震泽农村当农民,那时农民家里都用上了电灯,集体水泥场地上,脚踏脱粒机都改用马达带动的了。晚上出行,用上了手电筒。

1974年调到震泽公社工作,办公室会议室用的是日光灯,还有吊扇。农村里还用电灯泡。不过,那时电力不足,灯光微弱,像朵南瓜花,还常停电,开大会要选择不停电的日子。农家没有别的什么家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调回县城农村工作部工作。在下乡工作中看到,实行改革开放方针以后,农村同城镇一样,电器逐渐多起来并呈多样化,遍及每家每户。起初,1个自然村合用一个电表、一把闸刀,经常出现跳闸断电情况,后来改为一户一表,解决了跳闸问题,还促使各家节约用电。随着农户连年增收,农家先后用上了落地电风扇、电热毯、电手炉、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空调、微波炉等家用电器。

中共中央十八大召开以后,出现了农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的有史以来新现象,与此同时,农村各种合作组织及家庭农场基本实现电气化,有些农业示范园,利用充足的电力,搭建了塑料大棚,实行工厂化育秧,使用无人机监测庄稼长势和环境状况,使用电脑操控田间管理,用烘干机汽车、处理和储藏运产品。横扇首先出现羊毛衫电网商店,而今,各类电网商店已遍地开花。农户家里,拥有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且越来越多。据2016年权威部门随机抽样统计,每百户农户拥有微波炉81台、热水器96只、洗衣机10台、电冰箱108台、手机256部、座机102部、彩色电视机221台、空调机206台、电脑103台、照相机30架、摄像机9架。与城镇居民巳不相上下。

农村用电和电器的可喜变化和增多,只是中国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结出累累硕果中的一果;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何等必要;继续扩大改革开放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1)所谓油盏爿,就是用一个竹架子(大小如一个笔筒),上面放一小圆浅盆,盆内注入一些菜油,浸入灯草,划一根自来火(即火柴)点着灯草后能产生一些亮光,点1根灯草,灯光微弱,要亮一点,需23根。

(注2)所谓洋油(即煤油)灯,就是1个似竖着哑铃状的玻璃物,可注入煤油,上面有个金属灯头,中间可贯穿一条扁纱带,灯头上安一个上下同样直径中间大一些的玻璃罩,点燃已经渗透煤油的扁纱带,发出的灯光比油盏爿亮几倍;这种灯,还可以在纱帐内点煞蚊子。    

0
  • 上一篇:春到同里(外四首)
  • 下一篇:万亩“黄金”醉落霞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