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夫妻俩都是教师。一九七八年九月,吴江市教育局为了解决我们夫妻俩婚后分居两地的问题,想办法把我从太仓调到吴江屯村联合大队联合中学工作。这样我就可以与当时担任学校负责人的老公朝夕相处了,我们夫妻俩也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了。那时学校条件差,大队部旁边的两间破老陈旧狭小低矮的平房便成了我们一家三口的安身之处了。两间旧房互不相通,一间烧吃,一间睡觉,因为房屋较老,大风一刮瓦片中的尘埃便纷纷落下,帐子上桌凳上便积満了灰尘。冬天寒风能从瓦片中钻进来,使房间里的温度与外界相差无几。夏天,门前的污水沟里不时散发着臭气。每到夜晚,孤单无邻,周围没有人家可以窜门,只能躺在床上聆听蛙鸣虫鸣。八十年代初恢复中心小学。我们俩从联合学校被调到屯村镇中心小学,那时中心小学房源也很紧张,老校长只能安排给我们一间房间,吃饭、睡觉只能混在一起,烧饭的煤炉只能放在走廊里,煤气不时从窗户飘进房间里,我们经常呼吸着混浊的空气。后来为了改善老师的住房条件,学校造了一排二层楼的职工宿舍,我们分到最西边的一楼一底,楼下烧吃、楼上睡觉休息。晚上洗漱完毕,穿着拖鞋,走公共楼梯上楼。春夏还可以,秋冬季就感到冷了。上楼下楼都要绕道走,生活总是不够方便。
九十年代,我被调到吴江教育局教研室工作,暂时住在县府街的职工宿舍,一间平房,一间小厨房。两年后,老公被调到吴江松陵镇上的学校工作。学校分给他一套四层楼的底楼套间。那时的套房面积不大,也就70多平方米,两个房间,客厅和厨房都比较小。那时还不十分讲究装修,粉了墙,漆了地就搬进去住了。住在底楼进出是比较方便,但也有麻烦之处。楼上住户经常往下扔东西,有时你在下面晒被子,楼上人家在上面晒拖把,水滴滴在被子上是常有的事。楼下蚊子比较多,离马路近,声音嘈杂。吃饭的客厅外就是化糞池,,有时下水道阻塞,糞池溢出,臭气熏天。后来松陵镇教管会造了一幢“校长楼”。我们全家被照顾便搬到了四层楼居住。那时的套房三 室一厅,比以前宽敞多了。因为住在楼上了,我们吸取以前的教训,不能乱扔东西,不让滴水影响楼下人家的生活。
进入新世纪,全社会逐渐掀起购房热潮,在随波逐流中,我们利用家里仅有的积蓄,在松陵镇姚家庄村购买了一幢农村产权房,独门独户的小别墅,一共有四层楼,经过简单装修后,搬进去住得还算比较舒畅,房间多,施展余地大。底层是客厅、厨房和车库。二、三层是房间、书房、衣帽间。外地亲戚、朋友来了也好招待住宿。四层楼上作储藏室,还有一个大阳台。屋前院子里花草盆景种类繁多,四季花开不断。葡萄架上每年都挂满了累累硕果。屋后菜园里种着各种蔬菜。屋东边还浇了一片水泥场,可以停好几辆汽车。不足的是没有物业管理,安全系数不高,外部配套设施不够好。2010年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买了现在居住的奥林清华三区小高层电梯房。共一百六十五个平方,四室两厅两卫,比较宽敞明亮。因为有了电梯,对于关节置换手术失败后靠拄着拐杖才能走路的老公来说是好事,他也能比较轻松地上下楼。现在用的是天然气,宽带网络,遥控电表,生活在诸多方面比以前强多了。况且小区环境优雅,绿化成荫。香樟、冬青、黄杨和桂花等树木四季常青。迎春、海棠、月季、紫薇、杜鹃、山茶等花木品种繁多,次第开放。各种奇石和雕塑装点在花木丛中,各种鸟儿在树木竹林中穿梭跳跃,不时发出悦耳的叫声,绿色的草坪一片连着一片……物业管理比较到位,整个小区一直保持安全、整洁。这真应了那句宣传语“江南何处好,乐居在吴江”。
回忆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我们一共搬了七次家,房子越住越大,内部设施越来越好。与小时候住的茅草房相比,现在如同住在桃花源里,享受仙人般的生活。社会安定,物质丰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神舒畅。所有这一切,我们应该感谢祖国感谢党,感谢生逢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