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文学社第一次组织采风,由周校长和沈社长带队来到我的故乡—震泽,到了这熟悉的故地,格外亲切,原来的市河两岸大变样了,商铺多了,一派兴旺的景象,跨街卷洞门重建,日新月异呀!似乎又回到了儿时的模样。走入”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看到家乡蚕丝的发展历程,勾起了无数的回忆。
震泽古镇是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也是中国著名的蚕丝之乡,儿时的震泽农村家家都养蚕,走在乡间路上,大片的桑树成群,每家都要看好几张种(蚕种由吴江蚕种场供给),蚕事胜耕田,所谓上半年靠养蚕,下半年靠种田。养蚕是当时震泽最大宗的副业,也是农民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明清以来,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震泽以蚕丝为依托,逐步发展壮大,成为著名的生丝集散中心,震泽有很多经营蚕丝的老板和小商,解放前就有缫丝厂,以后是震丰缫丝厂,可见蚕丝行业的历史由来已久。
回忆上小学时,小伙伴们去农村同学家里玩,正是养蚕季节,走进密集的桑园里看到一颗颗又大又紫的桑果,忍不住边采边吃,好甜呀! 走出桑园回家的路上,大家面面相觑,都变成红嘴巴啦,哈哈,有趣的童年。
进医院工作以后,更是密切联系农村,每到农忙时节下乡巡迴医疗,虽然艰辛但也有乐,住在农民家里,除了田间巡迴,还看他们养蚕的蚕房,干干净净,层层叠叠的宝宝,采桑叶,喂桑叶,能听到沙沙的声音,吃得好快,蚕农很辛苦,晚上也要几次喂食,奇怪的是,宝宝成长过程中要"眠”三次,”眠”的时候,就不吃桑叶,大眠过后就要上山了,此时宝宝全身透亮,要吐丝了,准备好”柴龙”把宝宝撒在上面就开始作茧了,以后就是回山(采茧子),进入市场。有的蚕农留下一部分自己剥棉兜,凉干,出售,也是一份收入,人们买回的棉兜拉丝棉被、翻棉袄等,我们镇上的老人都会做,被子、棉衣都出于自己之手,所以震泽人从小就穿丝棉棉袄。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亮了我的家乡,如今的震泽有蚕丝家纺企业100多家,从小作坊发展到大企业,随着科学的发展,己形成了从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缝衣制被的完整产业链,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这个带着蚕丝符号的江南古镇正在成为蚕丝之乡,今天走进吴江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彰显蚕丝古镇特色。当地8家蚕丝企业和震泽旅游文化公司抱团参展第27届中国丝绸交易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展会上展示了古镇的魅力,通过与旅游相结合,震泽的蚕丝产业将真正成为一个有能力反哺古镇保护开发的产业,愿家乡的明天更加辉煌,古镇更加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