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苏州大型原创音乐剧《桃花笺》
吴江人民大剧院,精彩连连,刚刚欣赏完苏州芭蕾舞团献演的《西施》,又迎来了苏州市歌舞剧院为吴江人民演出大型原创音乐剧《桃花笺》。
清末明初,苏州绣娘沈寿与丈夫余觉流落天津,生计维艰。困顿之中,夫妻应实业巨子张謇(清末状元)之邀,迁往江苏南通。1906年3月,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内设了女工传习所,沈寿执教剌绣。
张謇获悉了要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消息,脑子灵光一显,他想,能否绣一幅绣品参展博览会?以此提高苏绣品位,名扬世界。经过张謇的深思熟虑,认为以耶稣像作为绣品,沈寿的神针绣品才能博得美名。
沈寿夜以继日,呕心沥血,飞针走线,终将《耶稣像》绣好。在万国博览会上一举摘得金奖!苏绣技艺,震惊天下!
沈寿的丈夫余觉,只爱好金钱,对苏绣漠不关心,对沈寿体弱多病的身体也不闻不问。后来,余觉在上海的投资失败,沮丧回到南通。为了还债,竟私自将沈寿多年心血绣出集攒的多幅精美绣品,卖出还债。沈寿将这些绣品,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这,伤透了沈寿的心......
张謇深深的体谅沈寿的思乡之情,竟花巨资将沈寿家乡老宅的原样建筑移至南通,以了却沈寿的思乡之念。沈寿深受感动,将自己因病落下的青丝,捻成法线,绣成"谦亭”二字赠予张謇,张謇万分感动。余觉在南通家宅看见张謇与沈寿互往的诗笺,认为他们之间一定有男女私情,一气之下与沈寿分道扬镳。
张謇与沈寿,年龄相差悬殊,一个是惜才之人,一个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绣娘,二人之间的感情,是精神上的高度契合,岂是余觉头脑中的龌龊之人。
张謇想到,一定要将沈寿的工绣技法流芳于世。于是,由沈寿口述,张謇笔录的《雪宧绣谱》,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详细介绍传统手工剌绣的理论专著。
而绣娘沈寿,因一生潜心绣作,在南通传习所传授诱工。本体弱多病,又操劳过度,年仅四十八岁陨命归仙。
苏州市歌舞剧院将发生在苏吴大地的历史史实,通过艺术塑造,用音乐剧原创的形式搬上舞台。让人知道了绣娘沈寿的传奇经历,也深深地感到苏绣现今能在绣品天地上占有一席之地,现在苏州市镇河(太湖边上)苏绣一条街巳驰名中外。这,要归功于绣娘沈寿,也归功于实业巨子张謇,是他们,共同保护好了苏绣的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