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两句话打动了我的心,经思索后觉得,学和乐确实紧密相联,老年人需要快乐,乐能长寿;乐所那来?掌握知识,了解世情、人情和客观规律,才能遇事遇物遇人知其所以然而乐得起来;而要掌握知识,就得继续学习,真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为此,我除了继续看书读报外,于2009年报读了吴江老年大学。
今年是2019年,进老年大学不觉已有十个年头。前人把十年读书生涯称为“十年寒窗”。我认为,那是在读书条件差、就读者家境贫困的情况下,概刮出这一句成语;现今,我就读老年大学,读书环境好着呢,家境岂止早已摆脱了贫困,今非昔比,这句成语也该创新了,我把它改作“十年暖窗”,当否?敬请公议。
十年来,老年大学确实给我带来了欢乐。欢乐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 老年大学是个温暖的大家庭。2009年刚入学老年大学,就有
本不相识的跨班同学无偿义务为大家以天安门图像并写有国庆60周年字样为背景逐个摄影,并及时提供相片。当时就觉得犹如进入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此后,随着学科和学员的增多,见闻到朗朗书声、嘹亮歌声、优美舞姿、优雅书画,更觉得这个大家庭人才济济、虚心好学、学有所成;有许多成果获各级奖项,直至国家级;深感这个大家庭有持续不绝的温暖。
二, 老年大学有优美的学习环境。学校起初办在文化中心,门前有
花乌市场,门后有商业步行街,闹中取静,环境原本就不错,只是空间小了一些,不能适应扩展的需要。记得是2014年,在当时市委市政府的关注关怀下,老年大学乔迁到原吴江中学的校内,不仅面积大大增加,该址还处于垂虹景区之中,上学和放学,都能踏上曲径小道,经过巍巍的宝塔、飘荡的垂柳、争艳的鲜花,呼吸着清新空气,愉快地跨进校门。那座教学楼,与孔庙相邻,宽敞明亮,每间教室,都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室外墙上,写有古代名人的哲言,充满了浓郁的学习气氛,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怎能不心旷神贻,静下心来认真听课。
三, 入学以来增进了知识拓展了思路。十年来,先后选学了“中国
历史”“中医养生保健”“吴江古镇历史文化”“江南古镇历史文化”等课程。这几课的老师,讲课风格不尽相同,有的仅凭提纲,出口成章,层次分明,有事实有观点,引人欢笑,发人深省。有的紧扣学员所关注的,突出重点,传布科学知识,逻辑严密,听得懂,用得上。有的似与同学员拉家常,侃侃而谈,引经据典,解释古文楹联,引人入胜,每学期组织带领学员去古镇采风,实地体会历史文化。但他们也有共同点,这就是想学员所想,认真备课,每次讲课都有备而来,因此,每授好两艺课,都博得学员热烈掌声。对我而言,读老年大学,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学得很轻松,听得很高兴,又增进了新知识,心情当然愉悦;在这种氛围下,乐于参与一些活动,写一些东西。我参加了退休干部活动中心的唱歌班,每星期三下午基本次次参与,既舒展了心情,又增加了肺活量。我还喜欢了解时事,写些随感和短文,应征报刊和有些单位的征文。我写过的《放蛙者说》《没有不老的人生 可有不老的心态》《我家有个洋外孙—议美式幼儿教育》等,获得报刊和有关单位予以不同等级的奖项。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2018年,国家农村农业部向全国征集“纪念农村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我写作和投发了几篇,其中《硕果累累 红利多多》被收入由43篇构成的《纪念农村改革开放40周年文集》中,另一篇《江南水乡巨变一角》被该部列为内部参阅资料。
四, 老年大学为学员间搭建了相聚平台。人生进入老年以后,每个
人都会有相知相识相念的同事同学和朋友,或近或远,或时常遇见,或难得见面;难得见面的总想叙叙谈谈,交流交流。进入老年大学后,我能每隔数天就能见到原来难得一见的朋友;相见时显得特别高兴,我们互致问候,交流各自的经历见闻和想法,介绍各自的养生体会,心情愉悦,学以致用,用之有益。我进入老年之后,由于肠胃功能逐年衰退,进食方面一不留神,肚子就不舒服,甚至体温上升;在老年大学见到一位朋友,说话中气足,身体比我棒,在交谈中,他根据中国老传统——早餐吃得好,中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的要求,晚餐吃粥不吃饭,吃素不吃荤,肠胃一直很舒服,行走做事也有力。我想,他年龄比我小几岁已经晚上“两不吃”,兴许我也这样,能解决肠胃不舒服的问题,于是我开始像他那样晚上“两吃两不吃”。果然有效,几年来,没有因肠胃不舒服而上医院。通过交流,我还及时了解了多种信息,觉得日子过得有嗞有味。真得感谢老年大学发挥了为我们老年人搭建交流平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