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847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江阴知青圆梦莺逗湖

发表日期:2019年4月19日   作者:黄酉林

四月的莺逗湖畔,桃红柳绿,春光明媚。4月11日上午,位于京杭古运河畔的平望镇南前街百年老宅——92岁高龄的王剑刚老师的老屋里,传出阵阵笑声。原来王老的家里来了几位来自江阴的40多年未见面的知青老师——邹效中,张梅华夫妇等人。久别重逢,王剑刚老人,分外高兴。

五十年多前的1968年,邹效中这批来自江南著名学府——江阴南箐中学的高材生插队来到了吴江县八坼公社三联大队,与三联的父老乡亲一起战天斗地。由于劳动积极,要求进步,二年后邹效中他们这批下乡知青先后被大队领导推荐,进入了三联学校当上了知青教师,成为了三联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

当时,四十多岁的王剑刚老师是八坼公社的教革会主任。他非常重视农村学校的教学工作,经常深入农村学校调查研究,培养知青教师。在王剑刚老师的关心指导下,当年的三联学校从复式教学发展为单班教学。学校规模逐步扩大,校舍翻建,还办起了全公社第一个校办厂,办学条件也有所改善。1973年下半年三联学校又开办了初中班,王剑刚老师慧眼识英才,邹效中老师被提拔当上了三联学校的负责人。从此,邹效中老师——这位知青教师把三联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吃睡都在学校里。他团结学校老师,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在王剑刚老师的关心下,靠着乡亲们的支持和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三联的孩子们在这里接受着从小学到初中的最基本的基础教育。一大批三联的孩子在这简陋的学校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有的当上了苏州市劳动模范,有的当上了吴江区教育局副局长,有的当上了身价上亿的企业家……

1975年,王剑刚老师调回平望老家工作,当上了平望中学的副校长。由于工作紧张,再加上当时交通不便,邹效中等人与王剑刚老师渐渐失去了联系。

1977年9月,在邓小平同志的大力支持下,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一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了,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邹效中等知青老师为了实现上大学的梦想,白天认真教书,晚上在灯下复习十多年没有接触的高中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邹效中等知青老师终于在过了而立之年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地区大专班”。毕业后,他们回到故乡江阴,终身奋斗在教育战线,直到退休。邹效中说:“四十多年前,在那百废待兴的年代,我们考上大学后,来不及与学生一声道别,来不及与父老乡亲一声道谢,匆匆踏上新的旅途。”由于江阴和平望分别属于无锡市和苏州市,路途遥远,信息不通,从此,四十多年来,邹效中这些江阴的知青老师无法知道王剑刚校长的情况。但是邹效中的心中一直深藏着那个梦想——去看望在自己最困难的知青岁月里,培养自己成长的老领导。

机会终于来了!2016年冬天,“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地区大专班”文科(4)班的同学,依靠现代化的信息工具,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寻找和联络,联系到了全班的同学,建立了微信群。张梅华老师和我是同班同学,去年,张梅华老师在电话中,向我透露了她丈夫邹效中的心愿,希望找到王剑刚校长。由于我退休后一直在从事老龄工作,熟悉平望镇的老年人,不久我就把已经90多岁的王老的电话告诉了张梅华。后来,邹效中和王剑刚校长通过电话,互相倾述了四十多年的离别之情。2019年4月11日,远在江阴市区的邹效中,张梅华夫妇等5位知青长途跋涉驱车来到平望古运河畔,拜望了92岁高龄的王剑刚校长,圆了四十多年的梦。邹效中和张梅华夫妇当时的几位学生,听说自己的老师在平望,也立马放下手上的工作,兴致勃勃赶来看望这些知青老师。三代人在风光秀丽,碧波荡漾的莺逗湖中的平波台上共进午餐,互诉衷肠,其乐融融。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曾经意气风发的邹效中,张梅华等知青老师现在已是白发苍苍,当时年富力强的王剑刚校长如今是92岁高龄的老人了。但江阴知青老师与吴江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辛勤耕耘在教育园地,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生活的故事,将成为运河古镇平望的一段佳话。


 


 

0
  • 上一篇:区教育系统关工委重视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 下一篇:七都游学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