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489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农村巨变 主要经验 前景美好——纪念建国70周年

发表日期:2019年8月18日   作者:蒋坤永

辛亥革命后开启的中国现代史,发生过三大历史性事件: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震动全球,1919年中国爆发爱国五四运动,各地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共产党历经艰险,终于推翻蒋家王朝,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12月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极左思潮,拨乱反正,重新确立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拉开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幕。这三大历史明程碑,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农村发生的变化让当代人身同感受,印象深刻,感概万千。笔者退休前一直从事三农工作,退休后仍密切关注农村变化发展的种种信息,是农村巨变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在纪念建国70周年之际,禁不住著字记述,一吐为快。

 

(一)     农村巨变

笔者身处江南水乡的苏州市吴江区,70年来农村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变,择其要者,至少有六:

农民的政治地位变了。建国前,广大农民在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受尽剝削、欺凌,无权过问国是,没有丝毫政治地位。建国初期,农民加入的农会,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农村事务,农民翻身当了主人,从此站了起来。以后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农民选举产生代表,参与国是商议。1954年产生的建国第一部宪法,第一条就明确,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成了国家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将承包土地以及为集体创造的资产,折股参加各类合作组织,作为股民成为农村经济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十八大以后,又成为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者;有些农民在改革开放中奋力拚搏,创新创业,把企业办到省外和国外,成为闻名遐迩的民营企业家,如恒力集团的陈建华和亨通集团的崔根良等。

农民的思想观念变了。存在决定意识。农村中长期存在着封建迷信和重男轻女思想;建国初期,部分农民存在“穷光荣”思想;土改后,满足于“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被窩”,存在着小农经济思想;合作化后,产生“吃大锅饭”思想;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产生“小富即安”思想。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改变,上列思想观念先后有不同程度改变或消除。现在的农民,普遍怀有致富欲望,普遍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有些考进高等学校学习,相信科学技术,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有些进城镇打工,有些就地创办工商业,经奋斗拚搏,有些在各个岗位上生光发热,有些成为多层次某领域的专家学者,有些成为闻名遐迩的企业家。解放前后

农村的生产关系变了。解放前后,广大农民占有少量土地,处于被剝削状态。1950年土改前,占总户数5.9%5324户地主富农,占有农村土地56万亩50%多,占总户数63%的贫农62973户、雇农7552户只拥有23万亩,占21%。地富占有的土地,一是雇工耕种,二是出租给贫农;到了年底,贫雇农的所得,微乎其微,难以度日。土改后,广大农民分得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成为土地的主人。后来农民参加合作社,1956年实现合作化,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又成为集体所有的主人,1958年进入人民公社化,农民的身份没有变,但生产关系变为土地公有,生产经营由集体实行统一指挥、集中劳动,按出勤劳动评工记分意,收支由集体统一记帐核算,收益扣除农业税和“两金一费(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含社干报酬)”后按劳动工分分配到户。这种生产关系,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如大大改善水利条件和防止两极分化,但由于给农民以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致使生产力发展缓慢,处于低水平状态。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吴江于1983年秋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仍然为集体所有,农民拥有了自主权,收益分配变为:完成国家的,缴够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这种生产关系大大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搞活和发展了整个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1984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即由上年563亿元增加到766亿元,增长35%,增幅前所未有,且呈持续发展之势。十八大以后,巩固完善这种生产关系,并正式确定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明确长期不变,宣传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还倡导创新多种经营主体,目前,全区有家庭农场54家、土地股份合作社165个,各类专业合作313个,村办和私营企业11666家,其中企业十农户的龙头企业114家。十九大又提出要继续“完善提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生产关系将更加促使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的生产力状态变了。生产条件决定生产力水平。民国政府溃退时,农村生产条件极差,堤岸又矮又单薄,逢涝即灾,农民只能用脚踏水车排水;耕田只有中、富农才用牛,广大农民都用铁鎝垦田,效率很低又费力,逢到灾害,几乎颗粒无收,那时有民间传说“三亩田蚕豆吃个黄昏,三亩田油菜汆个油墩,三亩田小麥漿个围身”。好年成水稻亩产不到200公斤。建国后,国家制订和颁布《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基本实现,多数地方有了手扶拖拉机,有些地方耕田还用牛;圩堤加高加固,又搞了“大包围(即联圩筑堤)”,实行机电灌排,水利条件大为改善,基本实现旱涝保收,粮食亩产“过了纲”(即达到《纲要》要求的亩产800市斤)。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被激活,加上农业现代化被列入“四个现代化”,农村中大中型农机逐年增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管收必须三弯腰”逐渐解决,劳动强度减轻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粮食亩产过千斤,农村牧副渔全面发展,丰富的农产品繁荣了市场,保障城乡居民的需要。2013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达39.53亿元,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前的1983年的1.23亿增长31倍,年均增长1倍多。十八大以后,全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部署,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注重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高,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古镇同里北联村的吴江首个核心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先后作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示范后,全区各镇相继建立了七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有的别有特色,有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苗木产业园,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优质农业示范园,形成东南西北中“一核七片”八大现代农业园区。北联村粮食亩产超700公斤,其他园区紧随其后。2018年全区农业产值又增长到43亿元。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全区国民生产协调发展,总值达1925亿元,比20131415亿又增长36%,年均增长7.2%;一二三产之间的比例为2.251.346.5

农民的生活质量变了。建国初期,旧社会留下的烂摊子一时难以改变,生产的低水平,决定农民生活上的困苦:占农村大多数的贫下中农,过着衣衫破烂、食不果腹的生活,根本上不起学,成年人大多数是文盲,少数人唸到初小,小学毕业的寥寥无几。1950年土改后略有改变,但基本面没有改观。1956年实现合作化和1958实现公社化后,收入略有增加,但生产力仍处于低水平状态,至1983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仅374元,年终结算,70%左右是透支户,生活状况可想而知。1983年秋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生产条件的大改善、农民生产积极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大增长、支农惠农措施不断增多,到2013年农民年人均收入达21436元,农民衣食住行用等生活各方面接近城镇居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十八大、十九大以后,随着城镇化、城乡一休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经济更加繁荣,2018年农民年收入达到32193.7元,折合美金4800元;农户先后用上了电、燃气、自来水、自行车、缝纫机、电灯、电话、电风扇、电视机、电饭煲、微波炉、电脑和手机;现在农民的生活,每天饮食像过年,衣着无补丁,居室住楼房,家电样样有,煮烧用燃气,出门开轿车,还有外出游;有些原住农村后迁往城镇的近几年迁回了农村;60岁以下的成年人,学历基本都在初中以上,每个行政村每年都有数人考入高校和高校毕业生,只是毕业后回农村的很少,在诸多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作贡献。

农村的交通道路变了。吴江是水乡,水面有40多万亩(不含濒临太湖水面),刚解放时及后来一段时间,镇到乡到村到户,大多乘船走水路;即便是陆地,都是泥路,睛天起风扬灰,雨天道路泥泞,走路跌交是常事;河上少有石桥、木桥,多有独木桥双竹桥,有的用摆渡船,有的用拉渡船,。建国三十年(至改革开放前),全县筑沙石公路3公里(八都乡从夏家斗到贯桥)。出远门不是趁船就是挤汽车,当天不能回来。改革开放后,人们解放思想,在“若要富 先修路”的思想指导下,各级领导首先注重并加快筑路建桥。到2013年,区(市、县)到镇、镇到村、村到户,公路密如网,大部分是柏油路,小部分也是水泥路;通苏州的由件1条增加到4条,通乡镇的有多条选择。十八大以后,交通业发展更快。通苏州的公路增加到6条,赴宁出省还可上高速,省内到苏北,出省到杭嘉湖,都可以当天打来回,去苏州还可乘地铁。据统计部门发表的年报,至2018年末,全区等级公路里程达237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8公里。全年运送旅客7308万人次,是常住人口的70多倍;运输货物2936万吨。拉动了消费,推动了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发展。这一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7亿元,比2013357亿增长51%,比19781.65亿增长324倍!

与此同时,人们也看到,建国70年来,农村土地减少了许多。建国时,全区有耕地109万亩,其中粮田106万亩。至39年后的1978年时减少不多,耕地97万亩,其中粮田86万亩。自1992年起,减速加大,到2000年,耕地减少到71万亩,其中粮田45万亩,后者年均减少近2万亩。2018年底,耕地减少到35万亩,其中粮田16万亩;耕地年均减少2万亩,粮田年均减少1.6万亩。也就是,1992年以来,耕地减少54万亩,粮田减少60万亩。数据表明,1992年以来,非农人口由1991年的12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67万多人,农地减少量主要用于城镇区域的扩展,也有一部分被过多占用。

农村的环境和面貌变了。刚解放的农村,满目疮夷,部分农民住“七路头”“五路头”的旧房,部分农民住泥墙草顶房,东太湖边上的菀坪,10多省逃荒来的农民,住的都是泥草房。全区除西南部有桑树、几处庙宇有一二棵大树外,少有绿色树木。河流虽多,但少见石驳岸,水土流失严重。路况不佳如前所述。夜间靠油灯照明,屋外一片漆黑。家家户户屋边有个露天糞缸。封建迷信盛行,农民生病,有些按土方吃药,有些烧香拜彿,很少去医院,那时平均预期寿命只有40岁左右,男性尤是。建国后,尤其是合作化后,组织起来的农民,在政府帮助下,修水利,搞“大包围”,建机电灌排站,构建成网渠道;结合积肥,挖淤泥,干港积肥,疏竣河道,逐步筑石驳岸;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灭钉螺;乡镇建立卫生所,医生常下乡宣传卫生知识和上门看病;开展绿化宣传和行动,坚持年年植树等。数年下来,水利条件改善了,基本上实现旱涝保收——稳产但不高产;树木有所增多,瓦房和简易桥也逐渐多了起来。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农村中楼房逐渐增多;镇镇村村通了公路,基本实现硬化;家前屋后道路两旁树木花草多了起来;主要河道都砌起了石驳岸;涌现了一批如农创、杨文头、龙降桥、群幸、北联、黄家溪等像花园般的行政村。十八大后,在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带动下,农村出现了建设规划化、住宅楼房化、道路网络化、四周尽绿化的新气象,村村有卫生所、图书室、健身场地、老年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有些还办起了宴会厅、停车场、休闲亭;又涌现了一大批如庙头、齐心、荡东、新幸等田园风光村。崇高科学的多了,封建迷信的少了;大学生多了,文盲少了;晨练的多了,睡懒觉的少了;小轿车多了,自行车少了。关心老人、爱护老人、热心为老人服务蔚然成风。多年前,在工业化过程中遭污染的空气、土壤、水质,近年来各级加大整治力度,已见明显成效,整治工作正向纵深发展。解放初期常见的吸血虫病、血丝虫病、疟疾、天花等病早已不见,臭虫、跳蚤已经消灭,老鼠、苍蝇、蚊子已大大减少,不过,麻雀,青蛇等益物也少见了。屋外装防盗门、单位雇用保安等现象也比过去多多了。

(二)     主要经验

历史和现实证明,农村变得繁荣,农业获得发展,农民享得安乐,党的领导是主因。建国前,农民一盘散沙,人虽多,力不强,遭受三座大山圧廹,受尽欺凌奴辱,在生存线上挣扎,导致农业薄弱、农村萧条。中国共产党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不但解救了农民,还帮助他们组织起来,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才有今天的农村、农民和农业。其间,有顺境,有曲折,在领导实践中,有几个要点值得记取: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探索。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把建设  社会主义新中国作为革命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进行和完成三大(农业工业和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在如何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方向问题上,既没有现成经验,又经受过一次次考验和挑战。1957年国际上发生过冲击社会主义的波兰和匈牙利骚乱事件,国内也有少数头面人物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地坚持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上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曲折,中国共产党顶住压力,总结经验,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思想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摸着石头过河”,积极探索,锐意改革,放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获得了成功,之后,把改革拓展到城市各行各业;还创造性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从黑头发谈到白头发”的国际谈判,加入了世贸组织,扩大了国际交往,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十八大之后,加强廉政建设,加大反腐力度,清除了一批腐败分子,全面深化改革,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解决了许久长期相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又一次增强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各业获得蓬勃发展,又一次坚持了社会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救了中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了中国。今后还要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民谋利。“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唯物观的核心,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得民心者,稳天下。我们这里一解放,共产党、人民政府、解放军就向人民群众宣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见诸于行动,因此深受人民拥护,焕发出极大热情和积极性,土改、粛反和合作化都顺利进行。这实际上是履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体现。但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在某些方面,偏离“以人民为中心”,刮起浮夸和强迫命令风,“赴鸭子上架”,搞人民公社化,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刮共产风,搞平均主义,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结果,挫伤人民群众积极性,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群众收入无多大增长。1978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止了这一曲折,经过拨乱反正,重新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此后历届党中央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以实际行动,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重新激发了人民的活力,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快了国民经济包括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加快提高和改善。十八大以后,党和政府更加突出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各项工作,赢得人民的广泛支持,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人民源源不断获得越来越多红利。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09万亿元,其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有:教育支出3.22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1万亿元,城乡社区建设支出2.27万亿元,农林水支出2.08万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57万亿元,交通运输支出1.11万亿元,科学技术支出8322亿元,节能环保支出6353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522亿元,以上八项支出占比63%;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吴法,民生方面支出占比在70%以上,民生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以人民为中心”将继续产生出推进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3,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决策。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论的要旨,是正确决策的依据。建国时,百废待兴,事事都需决策,尤其是重要关头,正确决策至关重要。70年来,我国曾面临诸多重大问题和挑战,所作的应对决策,总体上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所作出的决策,符合发展规律,符合人民利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重大成就;有失误之处,事后发现了兑结了,也能从实际出发,及时纠正,继续前进。二战后期,美国在日本丢了两枚原子弹,杀伤了几十万人;苏联从中国撤走专家后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果断决策:中国也要搞“两弹一星”,经过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只用了十年时间就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又成功爆炸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东方红卫星,不仅震动了全球,还为日后研制成功导弹、发展航天航空事业、编织北斗星导航系统等尖端科技事业打下良好基础,增强了对付核讹诈的底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针对西方诱逼搞私有化的企图,党中央毅然决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申请加入世贸组织,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引进资本市场,倡导股份合作,发展混合型经济实体,大大增添经济活力,连年实现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呈现出民富国强的发展趋势。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群众的企盼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以实现中国梦为导向,就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订发展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经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众多成就;不但基本消除了干部群众原来的一些担心,还增强了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夺取新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提出了“一带一路”新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休”主张,得到了国际上广泛又热烈的响应我支持,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大,所作的贡献也越来越多。所有这些,对三农的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坚持加强自身建设,保持活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内严纪律,外联群众,在胜利中由少到多不断壮大,1949年成为执政党后,至1956年召开八大时,全国已拥有党员1100多万人,成了参天大树。树大招风,一方面有外界——西方和国内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一方面自身局部会滋生虫菌和毒瘤。中国共产党经常保有清醒头脑,注重自身建设,直至今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脊梁和主心骨。还在1949年进城前,就告诫全党要做到“两个务必”;建国初期,发现天津主要领导人严重腐败堕落,严惩了刘青山、张子善,起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同时,建立了党和政府的监督监察机构,宣扬了马恒昌小组、雷峰、王进喜、焦裕禄等的先进事迹。改革开放后,审判了以江青、林彪为首的两个反革命集团,肃清了他们的流毒,之后,又先后惩治了陈希同、王宝森、陈良友、薄熙来、周永康等腐败分子;与此同时,褒奖了钱学森、孔繁、邓稼先、程开甲等优秀共产党员的爱国情怀。十八以后,进一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健全、充实、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以质为重,进行吐故纳新,党员队伍保持在八千多万;实施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零容忍,“打虎”“拍蝇”“猎孤”一起抓,清除和严惩了一批腐败分子,振奋了人心,初步形成不敢腐、不想腐氛围;弘扬了抗日精神、长征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正由于从严治党取得了卓著成效,全面加强了党的建设,党的活力大为增强,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全面提升。这也是农村巨变的根本原因。

(三)     前景美好

十九大对“两个一百年”前的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我国的历史定位、指导思想、社会主要矛盾、近远期奋斗目标、主要战略措施,其中“实施乡村发展战略”,成为当前和今后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发展战略明确: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为实现美好前景,各地领导和三农工作者应按照依中央部署制订的乡村振兴规划,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重中之重。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翁的总要求,做好三农各项工作。

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民持续增收。

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创业,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尽早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95月上旬中共中央、国务院两个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消除,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镇化进入成熟期,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可以预见,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三农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0
  • 上一篇:偶遇“甲骨学之夜”
  • 下一篇:不忘初心 一生为了教育事业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