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720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话说吴江老年大学与桥(刘立江)

发表日期:2021年1月12日   作者:刘立江

        我是北方人 ,青少年时期,当地水系不发达 ,桥也比较少 。因此,只要见到桥就比较关注 。现在桥越来越多了 ,但和水系发达与否无关 。无论是因水而建桥,还是解决陆地交通问题而建桥,其目的都是一个,连接两端,延展道路,服务于人们的交往

()

2016年 ,为了帮助女儿照顾小孩来到了苏州吴江居住 。这里水系发达,水桥陆桥数不胜数 。仅住处附近不仅有雄伟壮观的跨河跨江大桥,还有许多宛若彩虹美轮美奂的太湖水面大桥,为了交通方便而建盘根错节的立交桥 ,更有让人目不暇接的小型河流桥 ,还有一些为了美化环境体现文化特色而建的装饰桥,还有一些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的破旧桥 。而且,每座桥都有一个颇有意境的名称和故事

    刚来的时候出于新奇感 ,把一些桥的名字记下来 ,想做一些考察和研究 。不久发现 ,就是倾尽个人全部之力 ,仅在吴江这里根本无法完成这个目标 ,后来就放弃了 。纵观这些桥的作用不言而喻 ,古今同义,但桥的数量、质量却是今非昔比 ,不可同日而语   

    去年,与江苏时空链信息有限公司董事长、民间资源网创始人陈贞树相识,他向我介绍早年创业时的情景那时候最大的困难就是交通不便 。搞货物运输常常要水陆交通工具交替使用,有时货物要陆路运输 ,本来直线距离很近的两地 ,却要迂回很多的路程 ,为此吃了许多苦 ,原因就是桥少,交通不便。现代完全不同了 ,大河对岸 ,宛如咫尺 ,缩短了不仅仅是货运的距离 ,更密切了人与人的联系 加上互联网的发达 ,人与人的联系程度达到了空前的紧密,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桥。

    我刚到吴江的时候 ,人地两生 ,语言交流还有障碍 ,显得十分孤独 。闲暇的时候 ,骑自行车去运河大桥 ,欣赏运河的碧水、巨桥的壮观 、两岸的美景 。去垂虹景区观赏那段残桥,闭目遐想过去的小桥流水 ,百舸争流的景象。去平望古镇赏安德桥,追忆古往今来那些历史名人的踪迹 。去同里古镇欣赏闻名于世的同里三桥,站在每座桥上留影拍照。去东太湖景区, 行走在那网格状的金属桥上 ,体味现代化建筑的风格和感受。甚至蹲在家门口的桥旁,揣摩它是怎么打的桩怎么架的梁

……

     有一天带外孙去旗袍小镇上音乐课 ,闲暇的时候到附近转一转 ,发现有一座名叫“红桥”小石桥 ,一看就知年代很久了 ,旁边有一块牌子介绍红桥的历史 。这让我想起吴家港公园旁边的残桥,思贤小学旁边的旧桥,运河大桥旁边的旧路基 ,这些桥或残存的道路 ,见证的不仅仅是它曾存在过 ,更是历史脉络的佐证 。让我由衷的敬佩苏州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更敬佩苏州人对祖先的敬仰 ,对历史的厚爱 ,对文明的钟情 。

    桥承载了交通,也承载着文化和历史。在运河大桥附近有两座石拱桥抵角而建,一座叫七星桥,建在堤坝中间。一座叫挹波桥,连接堤坝和陆地。更为让人有兴趣的是挹波桥的两侧均题有对联。一面是“挹来百舸争流急,腾起千波伴博欢”,一面是“登岸漫品婀娜柳,隔岸倚闻欸乃歌”,作者不知何人,题于何时,但确足以反映出大运河的重要作用,繁忙景象,美丽景色和文人墨客对她的垂爱。象这样题有诗句的桥还有很多,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座经典!

    桥走的多了,见的多了 ,尤其看到龙蛇般的车流从上匆匆而过 ,对桥增添了一份伟大的敬仰 !设想,在这江南水乡 ,如果没有桥,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

    2017年 ,我到吴江区老年大学参加了太极拳学习班 ,圆了我十来年想学太极拳的梦 ,认识了刘华、李开良老师和许许多多老年同学 。这些同学来自祖国的天南地北 ,有来自城市的 ,有来自农村的 ,有当过干部的 ,有当过工人或农民的 ,有经过商的,有当过兵的。不仅年龄相仿,且志趣相投 。很多人成了朋友 ,大家一起学拳,一起练拳 ,一起出去游玩 、聚餐 ,大大丰富了生活的内容 。意想不到的遇到了赵志旺、赵凤林等河北同乡。在此基础上 ,加入了奥林清华太极拳团队 ,在邱润泉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团练和义务展演,把生活内容多角度地延展出去。

    如果把一个行业比作一条路的话 ,太极拳就是我生活中的一条新路 。在“路”上结识了同校不同班的盛建龄师傅,他是吴江区邮电局退休领导 ,为人热情、善良 、坦诚,我非常愿意参他团队的活动,但由于生活不便,只能偶尔去参加 。我去的时候,他拉着我的手向大家热情的介绍说 ,这是我的好朋友 ,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多才多艺 ,非常低调 ……他的介绍让我很不好意思 ,但心里很温暖 。

    金雪宝、 褚常顺、 邢素珍 、韩琳、沈璞、陈卫东、陈静、朱凤山、邱栋久、李龙喜、邵学莉、吴明娥、杨玉珍等几十人都是通过学练太极拳交结的朋友。金雪宝老师有十几年习练太极拳的经历 ,她耐心无私的教我拳法。褚长顺来自于东北农村 ,喜欢种菜 ,送给我的新鲜蔬菜不计其数 。邢素珍把我拉进k歌的歌厅 ,让我拾起了丢弃几十年的歌声。韩琳的丈夫是电子专业高级工程师 ,义务帮我修好电脑 。陈静的丈夫陈卫东是苏州大学教授,注重太极拳的理论与实际的研究 ,给了我许多启发  ,这些朋友充满了我生活的空间 ,色彩斑斓 。  

()

    2018年 ,在太极拳友刘标、曾宪华和肖文才的引导下 ,参加了吴江区老年大学二胡初级班 ,认识了汝迪昌老师和很多同学 。这个班与众不同的是 ,不仅师生之间关系融洽 ,同学之间互助友爱 ,互帮互助 ,相互切磋 ,共同提高的氛围十分浓厚。有一次有感而发写了一篇随笔放在群里 ,班长李惠红推荐给老年大学 ,被李卫炯主任选中刊发在老年大学网站和年度刊物上 。后来,自己成为老年大学的通讯员 。

    每学期结束,班里都举办“盛大”的聚餐活动 。相聚时大家相互祝福 ,切磋技艺 ,表演小节目,气氛十分热烈 ,让人难以忘怀 。有一次为了感念吴江区老年大学和师生情怀 ,写着一段小诗发到群里 ,没想到不仅汝老师和了一首,朱苏英 、赵金妹 、徐丹萍都附和了自己的作品 。每当我有一些作品在网站或刊物上发表 ,蒋引娣 、盛欣玲、朱耀等同学都认真阅读并评论 ,给与了我莫大的鼓励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回忆唐山大地震的随笔 ,武荣香同学看到我地震中失去了姐姐和妹妹 ,她不仅难过的哭了 ,还发微信告诉我 ,你没有了姐姐和妹妹 ,我就是你的妹妹 ,真的让我很感动 。

    2020年疫情发生后 ,老年大学不能开课 ,同学们欢聚一堂聆听教诲的机会没了。好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 ,沟通联系的渠道十分畅通 。大家相互关照 ,介绍防疫知识 ,传递正能量。有的同学把家里练二胡的视频发到群里 ,让老师和同学们指教。班长李惠红联系好苏河社区一间会议室,为同学们学习提供了方便  。疫情防控期间 汝老师生病 ,同学们就委托代表去看望汝老师,送去大家的关爱和真情 。去年6月份 ,疫情管控方式做了调整 ,大家迫不及待的相会在同里古镇 ,聚餐、聊天、拉二胡,说说笑笑十分开心。虽然在群里经常聊天,但人们相见 ,仍有久别相逢的感觉 。  

老年大学因疫情不能开课 ,两次延期,并允许退学退费。但班里的同学表示 ,天不能总是阴的 ,总有云开雾散的时候 ,只要我们有健康的体魄 ,总会有课堂相聚的时候

()

    几年下来,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大,朋友越来越多,我也在积极寻找回报社会的机会。加入了当地太极拳协会。组建了一支一百多人练武跳舞的团队,组织大家习练太极拳、跳广场舞交谊舞,带领大家参观旅游及其他娱乐活动。参加了地方部门组织的培训,获取了“社会体育(三级)指导员证书”,“中国武术协会三级裁判员证书”,“苏州市吴江区老年大学通讯员聘书”,以及当地社区颁发的志愿者证书。一旦有机会,就主动去发挥自己的一点点光和热。

    回想这几年的经历和收获 ,把它标记在平面图上 ,我就像站在一个中间枢纽上 ,四周全是延伸出去的桥梁及路 ,通向了友情、欢乐、健康、艺术、知识、梦想的驿站,而这个中间枢纽 ,就是吴江区老年大学


    

2
  • 上一篇:怀念周总理((翁建中)
  • 下一篇:白铁浜(翁建中)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