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616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丰碑(陈友良)

发表日期:2021年3月23日   作者:陈友良

乘着周六,一家人自驾太仓游。计划先去看看郑和公园。这一看不打紧,却让我眼界大开,流连忘返。

郑和公园占地122公顷,建有十一座山体、主入口广场、音乐喷泉、郑和铜像、郑和宝船、郑和纪念馆、郑和七下西洋历经的异域风情等十个工程。本文要说的,则是郑和铜像。

刚进园,走上主入口广场,只见一尊高大挺拔的郑和铜像魏然耸立。铜像高达18米,是郑和实际身高的十倍。如此庄严典雅,宏伟凝重的塑像,不禁令我为之震惊。

我震惊于雕塑家竟能如此完美地传达出主人公宏大的气场和威势,震惊于塑像竟能如此淋漓尽致地流露出一切皆在掌控之中的坚毅和果断。我肃立于塑像之前,禁不住浮想联翩。

郑和目光坚定,似有所思。也许这一刻,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苦难的身世。洪武十四年,大将傅友德、蓝玉奉朱元璋之命,远征云南。明军势如破竹,仅用半年时间就平定了整个云南。正是这次常规的远征,一下子改变了郑和的命运。战后,很多云南的儿童成了明军的俘虏。而明军对于被俘儿童的处置惯例,是极为残忍的阉割。年仅十一岁的马三保(郑和的原名)正是这些不幸儿童中的一员。人生美好的梦想似乎在一瞬间已经离他远去。

也许,眼前的郑和,正在回忆他那充满戏剧性的波澜壮阔的一生。是的,历史有时是不按常规出牌的,悲剧的开端可能会成为荣耀的起点。关键在于你是否真的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决心。

成为俘虏后,这个十一岁的少年,还没来得及去抱怨命运,就马不停蹄地跟随明军征战,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奔跑。在度过五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后,他遇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燕王朱棣。

朱棣看中了这个沉默寡言、目光坚毅的少年,挑选他担任自己的贴身侍卫,成了亲信。在之后的靖难之战中,马三保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屡立战功。所以朱棣登基后,立即提升马三保为内宫监太监,使其成为內宫的掌门人。永乐三年,朱棣又给了他更大的荣耀,赐姓“郑”,改名为郑和。谁也没想到,从这一刻起,郑和之名将注定要光耀史册。

再看铜像,郑和正手握航海图,目眺远方,面对的正是六百年前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刘家港(今浏河镇)。终身难忘的峥嵘岁月,历历在目。

朱棣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安排郑和出海,是有着双重任务的。除了寻找建文帝(即朱允炆,朱元璋的孙子和继位人)外,还肩负着威服四海、怀柔异邦的使命。此时的华夏已是真正意义上的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库银充足,是到了该做点大事的时候了。

现在,朱棣把一件历史上从未有人做过的事情交由郑和来完成,这是荣光,更是重托。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非同凡响的日子,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郑和船队起锚于太仓刘家港,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

《明史》记载,郑和所率船队,大小船舶200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设有九桅十二帆,其庞大已类似今天的航空母舰。船队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并且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编制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都是超一流的,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

看上去,郑和率领这么庞大的船队,不像是去找人或搞外交的,倒像是去寻衅对手打仗的。但事实告诉我们,船队所到之处,没有战争和流血,只有和平和友善。船队不管在哪儿,都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连那些不可一世的海盗们,对他们也是敬而远之。强而不欺,威而不霸,这才显示了一个泱泱大国和伟大民族的气度和底蕴。郑和船队的所作所为,为大明王朝在外邦赢得了无与伦比的盛誉。

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前后七下西洋,历时28年,先后到过38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区和国家的和平交往,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强大开放的大明王朝的真实风貌。

郑和以他的胆略和智慧,成就了一段说不尽诉不完的海上传奇。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不乏有名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但伟大的郑和只有一个,所以梁启超先生才说出这样一句话:“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扯得远了。再看郑和,将帅雄姿,正气凛然,好像更加威武高大了。这不仅仅是一座雕像,他是一座永久的历史的丰碑。崇敬之余,我为之赋诗一首:

昂首苍穹眺远方,卅年七度下西洋。

炎黄正气驱强寇,华夏威风震海疆。

异域通情人互助,睦邻达理物相帮。

宏图在握丰碑立,英发雄姿帅八荒。

0
  • 上一篇:看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感(张汝鸿)
  • 下一篇:石磨琐忆(黄酉林)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