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阳光雨露沐浴下吴江农业农村沧桑巨变
回眸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程,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风雨、闯激流、跨险峰,打败了日军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物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建设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笔者亲历并参与过其中的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组建新的合作组织、实施乡村发展战略等重大变革。党领导下的这些变革,使吴江农业农民农村发生沧桑巨变。
农业的地位。解放前的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产品农民自给还不够,商品率很低,无足轻重。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十八大”以后,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牢固的基础。
农业的结构。建国初期,是单一的粮油结构。现今的大农业,不仅农林牧副渔协调兴旺发展,还有规模可观、门类齐全的乡村工商业如恒大集团、亨通集团、盛虹集团等。
农业的生产关系。1949年刚解放时,占农户5.8%的地主富农,占有50.2%的土地—56万亩,中农拥有20.1%的土地—22.47万亩,总户数62.75%的贫雇农耕种29.7%的土地—23.1万亩(另有租田,数量不明)。在这样的生产关系中,大多数农民处于贫困状态。
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成国家的,交够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已的”,这种生产关系,大大解放生产力,为深化改革、实行规模经营、走现代化之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里的北联农业现代核心区用上了数字化技术,无人机、云计算进入经营管理领域。在核心区的带动下,东部有汾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南部有盛泽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和桃源特色苗木产业园,西部有震泽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七都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西北部有太湖新城太湖绿洲科技农业示范园,中部有平望高效农业示范园,形成东南西北中“一核七片”八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大幅提高。
农民的地位新中国建国前,广大农民在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地主地租和高利贷的多重剝削压迫下,毫无地位可言。建国后,农民翻身得解放,成为国家和集体的主人。建国初期制订的《政治协商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就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农民不仅享有法定权利,还成为国家执政基础的组成部分。
农民的素质。农民一直保持着固有的勤劳、俭朴的基本素质,然在建国初期,文化程度很低,成年人大多文盲。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农民教育。现今,除老年外,已基本没有文盲,学龄儿童全部入学,成年人大都具有初中程度,并有一批批大学生涌现。重道德、讲文明、尊老爱幼等风尚处处可见。固老守旧观念已转变为敢于突破创新所替代。新观念新技术已为一些农民所拥有。
农民的作为。农民组织起来和不组织起来大不一样。组织起来的农民力量巨大,且经久不衰。革命战争年代,农民是红军、解放军源源不断的兵源,形成后勤支前的洪流,为实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最后夺取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农民成为农村农业改革发展的主体;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教不兴”的观念驱使下,大批农民从事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为社会、农村繁荣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后,到城镇落户的农民和在乡的农民积极参加城镇化建设,扩大了城镇功能,
2019年中央把“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发展”列为国家发展战略,明确吴江同青浦、嘉善是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吴江农村干部和群众深受鼓舞,正按《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发展》纲要和省市区的实施计划,朝一体化所提出的目标,与上海青浦、浙江嘉善在各领域加强联系协调,无缝对接,互通信息,劲往一处使,以高视点看世界,高质量为标杆,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示范区执委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发挥着示范区的引领作用。
农民的生活。1949年新中国刚建立后,由于旧社会留下的烂摊子不是几年就能改变的,农村可谓一片萧条。我在震泽区沈家浜村看到:农民住的是低矮的破旧瓦房,有些住稻草作顶的泥墙屋;出门走的是泥泞小路,睛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出远门不是两腿走,就是乘航船;穿的是旧衣衫,过年才穿几天新衣裳;吃的是薄粥加咸菜罗卜干,过年时才买点鱼肉打打牙祭;四、五月份青黄不接时断粮,靠挖野菜甚至乞讨度日,民间称之为“度‘春荒’”。
组织起来的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六十多年的拚搏,延续数千年的“春荒”已经消失;收入途径增多,有家庭经营收入、私营工商业收入、劳务收入、财产性收入(入股分红),到2020年,人均收入达37216元,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41年增收141倍,年均增长33.4个百分点。现在农民的生活,每天饮食像过年,衣着无补丁,居室住楼房,家电样样有,煮烧用燃气,出门开轿车,还有外出游。真正成了苏杭之间的人间天堂。
农村的面貌笔者出生那年,中国共产党已成立14年;长江以南,还在国民党统治之下。笔者十岁时(1945年)开始懂事,记得那时附近的农村,田块大都零散贫瘠;房屋大都破旧低矮;道路大都泥土小道;过河要末是竹木小桥,要末是船只摆渡;树木稀疏少绿;家家户户都有露天糞缸;许多农民患有瘧疾、血吸虫病、血丝虫病,痛苦不已。
建国以后,国家一直重视农村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把发展农业农村作为全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精力上、政策上、财力上、人力上增加投入,深化农村改革,鼓励倡导建立多种新型合作组织,创办经济实体,实行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等,多项叠加,农村驶上了高速路。到2012年,农居楼房成行成排,绿树环绕;农民大多数住上了楼房,用上燃气和自来水。不但乡道村道平坦宽敞,水泥路还通到农户家门口。各村都建起了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华陀无奈小虫何”的瘧疾、血吸虫、血丝虫等常见“传统”病也消灭了。村里除了耕地、河流、路桥、建筑物外,处处是树木芳草,农村展现新面貌。
目前的农村,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了改革序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调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说说道德的魅力
古籍有载: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披着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并护送出山。传为一“鹿乳奉亲”孝德典故。据传媒报道,湖南省炎陵县有位一向重德的退休内科医师王柯,年届79岁仍常年坚持为敬老院老人上门诊疗,她说,“医生的职业性质本来就是公益。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医识还在,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一点点事而已”。该县还有1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颜歌,常为感到孤独、寂寞的孤寡老人做心理辅导和治疗。在他们的感染下,全县目前已有3万余人成为注册志愿者,建立50多个志愿服务队,常年为老弱病残妇幼等弱势群体排忧解难服务,为社会增添了和谐氛围。可见,行德有何等的魅力。
何谓道德?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自身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德,本意为顺应规律而为。做到了顺势而为,社会能充满和谐、人生会健康幸福、自然界会互补存在。道和德统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们按“道”的规律去做事、处事,就是有“道德”。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有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以“阴阳八卦”为哲学基础,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理念,以“正义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培养目标,以“忠孝礼义仁智信、崇敬天地君亲师”为施教内容,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主张“知行相需”,强调“修身为本”。从根本上说,我国传统道德就是教人懂得如何做人,如何爱人。它的主流是精华,但也有糟粕,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
今天,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模式,都需要人们注重道德,以德导行。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要从传统的道德观中汲取精华部分,充入符合历史潮流的时代要求,成为大家都应遵循的道德。完成此转换,在我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道德观对其弃粕留精即可. 例如, 把”天地君亲师” 改为”天地国亲师和所有劳动者” 等。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观。还要提高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养。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
人无常格,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社会道德为代价,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题,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当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从娃娃抓起,从家长做起,从典型亮起,从学校兴起,从社会萤起,渗透到各个角落,持之以恒,薪火相传,就能久久为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到那时, 做人讲品德,做事讲公德,做官讲官德,在职场讲公德,在家庭讲美德,便能充分显示出道德的魅力:实现政治文明,制度文明,执政文明,执业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社会风正气清,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
哎,道德还真有利于实行依法治国呢。想想就知道,相关工作者有了高尚的道德,就能制订出好的法规,排除干扰,执法如山;众多人提高了道德素养,知法懂法,守法如命;长此以往,社会更加和谐了,改革更加深入了,各业发展更快了,如此这等,不就是依法治国所要达到的目标嘛。实际上道德和法治相互依存,是一辆车上的两个轮子,而党的领导就是方向盘。道德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这辆车上一个不可缺少的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