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庆节后,到扬州参加亲戚家的喜宴。下午有两个小时的空闲时间,主人安排我们去逛逛瘦西湖。
导游带着我们是从瘦西湖的西门进去的,并且说好从西门进去还得从西门出来,为的是节约时间。
第一景是二十四桥。这座桥的栏杆是汉白玉质地,晶莹剔透,看上去如玉带飘逸,白虹卧波。中间拱状桥长24米,宽2.4米,围以24根白玉栏杆和24块栏板。全与24有关,这不是偶然,全因了唐代诗人杜牧。因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使得这座桥声贯古今,名闻天下。神州大地,因名人的诗而出名的景点并不罕见,比如李白之于敬亭山,张继之于寒山寺,二十四桥也算一个。
至于二十四桥一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说隋置,并以城门坊市为名。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里曾略记大明桥、九曲桥等二十四座桥桥名。一说因古有二十四个美人吹箫于此,故名,实则一座桥。还有其他的说法。但不管怎么说,就是一座遐迩闻名的桥,去瘦西湖的人,都要一睹她的风采。
距二十四桥不远,来到一个去处,长有一小撮粉黛草,就桌面大小的样子。导游说,不少游客都在这粉黛草前,以二十四桥为背景照相留影。我不禁哑然,果然是物以稀为贵。殊不知,苏州吴江的胜地公园,长有数十亩的粉黛草,都有半人高。一眼望去,那细而柔的粉黛草,好似红狐身上的绒毛,看得人心都酥软了。那才真叫一个洋洋大观。
离二十四桥不远,就是五亭桥了,那是瘦西湖最美的地方。五亭桥上,建有五座具有南方特色的风亭,展开如四翼,玲珑而有飞动之势,显得造型秀丽,美轮美奂。五亭桥有十五个桥洞,彼此相通,每到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每个桥洞都倒映着月亮,真是“众月争辉,莫可名状”(《扬州画舫录》)。这样的情景,不要说身临其境了,就是想象一下,也已如醉如痴了。
清人黄惺庵赞扬州,写了多首《望江南》词,其中是这样赞美五亭桥的:“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那画面真是美不胜收。当代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曾经评价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泸定桥,最具艺术美的桥是五亭桥。可见五亭桥是多么受人喜爱了。
离开五亭桥,一座白塔映入眼帘。这座白塔,一眼就能看出,它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相似。但形制大有不同。北海的白塔是寺庙塔,高35.9米,肚大头细;而扬州白塔是园林塔,仅有27.5米,比较北海的塔瘦长,形似花瓶,外形轮廓更为秀美。这座塔,建于乾隆年间,有八面四角,每面下有三座神龛。就整体形态而言,这座塔,比之北海白塔更匀称、更协调,因而也更具南方人的审美趣味。
过了白塔,就到了钓鱼台。此钓鱼台,非北京钓鱼台。钓鱼台原来是演奏丝弦乐器的地方。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游到这儿,不知怎么的就来了钓鱼的兴致。陪同御览的扬州盐商,为了讨得皇上的欢心,就悄悄选了几个水性好的水手,带着活鱼潜到水下,举着荷叶,靠荷茎来换气。乾隆的鱼竿一落,下面的活龙鱼就钓上了钩。皇帝也不傻,龙鱼怎么这么好钓,就问盐商是怎么回事,盐商一时语塞,不知怎么回答才好。一旁的大才子纪晓岚连忙赋诗解围:“三尺金丝落水中,金钩抛入无痕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金钩只钓龙。”乾隆一听,龙颜大悦。后来,这座亭就命名为钓鱼台了。
钓鱼台是中国名亭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代表作。这个亭,别看它只能容纳三五个人,但站在亭中,却可以四面欣赏湖光山色,真是妙不可言。此亭的妙处,更在于站在亭的东北角,可以通过西边的圆洞看到五亭桥横卧碧波,同时又可以借助南边的椭圆形洞看到魏巍白塔。因此在此照相的游人络绎不绝,如走马灯一般。
最后到了湖中最大的岛小金山。因岛上的建筑格局借鉴了镇江金山,故取名小金山。小金山的“小”,正如瘦西湖的“瘦”一样,都是为了表达精巧、自谦之意,难怪李亚如先生如此评述:“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大有大的妙处,小有小的特色,关键在于谁能独具匠心。时间关系,小金山的景致,我们只能走马观花了。
短短的两小时,很快就结束了。一路如翻阅一幅壮丽的国画长卷,大饱眼福。所见所闻,果然如瘦西湖西门的对联所写的那样:“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闪游瘦西湖,特赋诗一首,以记其行:
抱环湖水润维扬,陪伴秋花送暗香。
白塔似瓶非北海,五亭弄影漾天光。
钓鱼台赏奇框景,廿四桥夸俊杜郎。
微版金山形独具,奇闻轶事几箩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