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太湖相依,山水相连的“苏州第一山”,“吴中第一峰”,全国首批国家级森林公园,5A级景区的穹窿山,我本并不陌生。上世纪六十年代作为苏州驻军某部一员的我,曾在穹窿山地区的善人桥训练基地,多次参训。但却从无机缘登山观景,心存悬念。
暮秋时节,经由在穹窿山麓下苏州高新区科技城工作的女儿撮合,偕老伴随同我表妹夫妇俩驱车前往,登山游玩,一览名胜。上山可乘坐景区旅游观光车,但我毫不犹豫地主张从景区北门乾隆帝六次登山的御道攀登。得到一致赞同后,踏着乾隆足迹,开始悠然上穹窿。
御道一米来宽,花岗石铺建,蜿蜒而上,全长1800米。路况良好,且又整洁。御道两旁竹林幽深,绿色生态,满目苍翠,野趣盎然。竹子在上空轻盈摇曳,仿佛在向游人频频致意。御道侧伴一股山涧泉水,涓涓流淌,似乎在为登山客吟唱赞歌。沐浴秋风,清凉舒爽,心旷神怡,欲仙欲醉。御道,好一个城市绿肺、天然大氧吧!
御道上一路风景,目不暇接。移步前行,止步观景。起步不久,便穿越一座石牌坊,牌坊上方刻有醒目的“御道”两字,两侧是高度点缀名山的对联:“突作三吴冠,居然五岳尊”。欣赏之余,增添了对顶峰美景的更加向往,劲头也更足了。当行至途中的“得仙桥”桥头时,表妹又一次摧促歇一歇。一旁有位年轻游客听后接话打趣道:“老师傅,登上前面得仙桥沾点仙气,定能轻松上山不费劲了。”不管沾不沾仙气,“得仙”两字,承其吉言,我们在桥上留了影,并小憩片刻后继续前进。当行至大半路程时,左侧山溪间,见有并列着的两个坑穴,并有泉水喷涌,顺流而下。相传这是乾隆下江南,上穹窿山为寻找生父,在此跪拜祈求父子相逢,竟跪出了两个膝印,涌出了这两股清泉。后人感其慈孝之心,将此泉命名为“双膝泉”。又在“双膝泉”左侧山坡的翠绿丛中建起一座飞檐翘角亭,名为慈孝亭,以兹纪念。毕竟年龄不饶人,我俩口子都有点力不从心,但始终坚持不掉队,充满信心快乐着。
乾隆到穹窿山寻找生父,祈求父子相逢,难道这里是其父谢世之处,还是出生此地而已魂归故里?皇上驾到,六次登临,是坐轿还是徒步?是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还是前呼后拥,兴师动众……?当我在无端思忖中回过神来时,居然距终点只剩下一百来米了,于是一鼓作气,登上景区顶峰——祈福坛。这里便是乾隆六次驾临,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福之地。
祈福坛是登高望远,观赏湖光山色的绝佳之地。左前方为八百里浩瀚太湖,右侧是遥遥相对的穹窿山海拔341.7米高的奇秀主峰——箬帽峰。“太湖万顷在襟袖,穹窿亿仗凌星辰”。 御道前门楼上的这副对联将此情此景刻画得恰到好处,引人入胜。可在当天游览时,太阳含羞不给力,能见度差,看山,薄云缭绕雾腾腾;望湖,烟雾弥漫白茫茫。如梦似幻,风光别样的旖旎。
接着,我们沿着一陡峭并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下山,去探访处于半山腰的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武隐居地。由于攀登时的疲劳,双腿酸软乏力,举步身体不稳,真是上山容易下山难!幸亏小道旁间有生长着的灌木、竹子,可顺手抓住,以减缓下坡惯性,终使顺利到达。
孙武隐居地茅篷坞,又名孙武草堂,五开间茅屋依山而建。堂内陈列的是仿春秋时期的古床、古凳、蓑衣、锄头等,再现了孙武当年隐居撰写兵书,以及与好友饮茶对弈的生活场景。屋前一泓清泉潺潺而流,源出绝壁,现以竹筒相接,别具一格。传说,孙武当年就是在此喝了这甘甜无比的山泉水,挪不开步子,便就地搭了草棚隐居,写就《兵法十三篇》。这口泉水因此被誉为“智慧泉”。那天我们到此,也学着其他游客,上前去捧一手泉水,擦擦脸庞,揉揉眼睛,以求“智慧”好彩头。
茅篷坞右侧高坡处的回字型建筑,是孙武苑的碑刻廊,碑廊内所有碑刻都为黑色大理石制作而成,正面为被军事家们喻为指导战争金科玉律的天下第一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十三篇在碑廊上依次全文整齐排列,金色字体,光鲜可读。兵书碑廊前一尊孙武坐姿塑像,胸前摊开书卷,右手握笔,左手捋须,若有所思。左侧碑廊铭记着17位著名书法家的艺术瑰宝。右边碑廊则镌刻着现代23位将军的红色记印。进门正中的石碑上刻有金光闪烁的毛主席手书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八个大字。这是从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说运用而来,这八个大字也应是孙子兵法的精粹所在,不由我又一次端起相机将其定格镜屏。
至此,已时过中午12点。只能舍弃“吴中灵秀上真观、深山古刹宁邦寺、山顶花园望湖园、逶迤清秀御湖景”等其他主要景点的游览,乘上半途停靠站的下行观光车,依依告别闻名遐迩的洞天胜地、人间仙境——穹窿山。
回家后的当天下午,摊开穹窿山风景区导游图,同时打开手机“百度”,认真赏阅起多个主要景点,纵使都有大体了解,为弥补上午没有来得游览的缺憾而感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