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之下无福地
2月初,微信群有人发了一个贴子,说苏州是块福地,无地震、台风、旱涝、疫情等天灾人祸,上千年平安顺遂。我虽然是从外地来苏居住,但为能住在这样的福地而自豪,还把这个贴子转给了朋友。没想到几天后苏州发现疫情,而且14号基本封城,连续几天都有新例出现。更让人惊悚的是,相距不足百米的小区里出现了一家六口五人中着。本人所住小区立即采取了封控措施,许进不许出,严格检查。2020年曾经出现过的情景再次复演,但那次疫区远在湖北省武汉,而这次是脚下,上次我们是后方,这次是前线。
这让许多人警醒,疫情之下无福地!我们之所以前两年平安过去,那是国家为我们建的防火墙在起作用,是有无数忘我工作的人负重前行换得来的。换个更确切的角度说,那是因为我们幸运,病毒没来得及光顾!然而,幸运光环不能总带在一个人头上,病毒那么刁钻狡猾,谁被咬上一口并不稀奇,因为社会永远是动态的,静态只是相对的。苏州这里发现疫情虽然不应该,但绝对不是不可能。据我了解,这次苏州疫情是物资运输造成的,是新冠病毒的变异体。
国际国内的抗疫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的抗疫手段是最有效的,听党的话,听政府的话,好好配合,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我和老伴都是退休的人,两个外孙暂停复校上课,女婿在台湾暂时不能回来,只有女儿一人上班。全家严格按防疫要求从事,少出门,戴口罩,买菜只到本小区超市,不是万不得己不出小区。本人练太极拳也改为室内了,最喜欢跳民族舞的老伴也蹲在了家里。这一切,也算是我们不给国家添乱,为抗疫工作做点贡献吧。
有人发了一段航拍苏州的视频,百里长街,万赖俱寂,偶见物动。夜晚华灯依然如昼,确不见往日的车流与繁华。中国人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的纪律性尽揽无余。
(二)网课上了新台阶
2月14日是两个外孙开学的日子,早晨6点多突然收到信息,因为疫情原故,暂停复校上课,改为线上教学,2020年曾发生过的一幕重演。
然而这一次与上次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是线上教育更加规范和严格,对于我们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来讲,可谓严峻的挑战。说实在话,管孩子吃喝玩乐普遍能胜任,再苦再累也无悔无怨,纠结的是教育教学问题。多媒体如何运用?教学内容如何辅导和纠错?家里买菜做饭与孩子上网课如何协调安排?等等,好在智能手机普及多年,慢慢学会了使用。开启线上教学网,拍照片拍视频上传,修改上传资料,与老师线上沟通等等逐步熟练掌握,两个孩子的线上学习走上了正轨。因为我每天陪着孩子上网课,深切感觉政府下了相当大的力量,集中了最优秀的师资,提供了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利用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对学生来讲是千载难逢,求之不得机会。
可现实中并非每个家庭都能很好的利用这一些机会,最近一这些日子小区的院里常常见到大人带着学龄儿童在玩耍。聊天得知,他们都是小孩的爷爷奶奶。孩子的父母要去工作,孩子只能托付给爷爷奶奶们管。有一些爷爷奶奶不会使用现代网络工具,还有一些文盲,线上教学对于他们来讲真如同天方夜谭,一窍不通,只能等孩子父母下班后补课。他们来自农村,因为帮子女照顾小孩子才进城。人虽然进城,可错过城里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形成了今日许多无奈。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化,一些优秀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就不稀奇了。
这次线上教学突显了三个矛盾:一是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与家庭能力配套的问题。二是多个子女与家庭能力在特殊情况下怎样应对的问题。三是线下规范化教育与线上学龄儿童自己管理能力缺失的问题。最担心的不是城市,而是农村或边老贫穷地区,孩子们该如何处置?
(三)冬奥激起爱国情
普通家庭配合防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躲在家里少出门,人是精神界最高级的物种,物质之外的需求是强烈和必须的,宅居期间,疫情造成的压抑冬奥会点亮了心房。
早在冬奥会开幕之前,美西国家恶意诋毁抵制,怪招频出,常常弄的忧心忡忡且义愤填膺 ,每一次波澜,都引起心情的激荡。春节过后,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我让老伴和两个外孙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盛况的来临。
看冬奥会开幕式就像拆盲盒,一个又一个惊喜。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将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命名为春天的起点,因为我们中国人认为极寒中常常孕育着新的生机。黄河之水天上来,冰立方逐渐生成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五环破冰而出。最后一棒火炬就是主火炬,燃烧在大雪花的中心。大胆创新,传递了低碳环保绿色奥运理念!还有宝宝版的冬季运动,真的太萌了。我告诉大外孙,要好好记住今天,你们学校作文一定有冬奥会的内容。
因为孩子有学习任务,比赛内容看的比较少,但闭幕式我又把全家叫到一起观看结束。每当看到一些饱含深情的场面,眼里都含满了泪水。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体育、对艺术我不是内行,但画面背后折射的含义我是有所悟道的。国家的强大,是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基石。色彩斑斓的场景,是高科技实力的展示。运动员优异成绩的背后,是整体国民素质的体现。运动会从始至终的旋律,是中国人民追求世界和平的向往。在世界疫情肆虐的情况下成功举办,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最好佐证,···。我可能还有许多没悟到的东西。
(四)春季最美是“大白”
2月16日早晨有人敲门,是社区工作人员通知去做核酸检查。我和大外孙去指定地点,只见一群“大白”坐桌子旁,正为居民们做核酸检。“大白”的形象我只是在电视或手机上看见过,第一次看到真的“大白”,在背后绿树的映衬下,好象洁的玉兰花。我知道,他们是江苏一些城市过来的医护人员和服务志愿者,已经连续工作几天了。
我和大外孙排在队伍里,一个“大白”查看了健康码和身份证,身后的一位老大爷没戴口罩,他送上了一只。那天早晨气温很低,见那“大白”没戴帽子,我问他要不要帽子,他谢谢我的好意。我是第一次做核酸检查,不知道“捅嗓子”是什么感觉,看到前面的人平静地“捅”了之后,才放下心来。
17日,19日,21日,24日,28日连续六次做核酸,工作人员耐心周到的服务真的很感动。21日那天,群里发了一张苏州市第九医院白志余医生拄着双拐参加为居民的照片,当时我感动的落下了泪水。
我的党员关系在松陵街道长板社区支部,在苏州出现疫情后,党支部发动党员当志愿者,从我内心讲,特别希望去参加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但身不由己。一方面每天要负责两个外孙上网课,督促写和上传作业。另一方面更要紧的是每到冬季,非常易犯支气管炎,只要一犯起来就十分严重,每到气温下降就格外小心。每当看到群里党员志愿者的照片或视频,心里总有一分愧疚。
(五)牵肠挂肚的俄乌之战
早在冬奥会开幕之前,俄乌之战已是沸沸扬扬 ,俄罗斯总统普京原本参加开幕式,开幕式上未见踪影,我曾心生疑窦,心中默默祈祷和平。然而,战争的序幕终于在冬奥会刚刚结束,苏州发现疫情的十余天之后拉开了,从那时起,心中那根弦一直绷起。
从我记事起,中苏两国关系就不好,印象中美帝与苏修并列,都对我国有侵吞野心。即使这样,对苏联仍有一种特别的情愫。在精神领袖“马、恩、列、斯、毛”中,列宁和斯大林占据了重要位置。我读的最早几本外国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童年》《战争与和平》等都是苏联的。高尔基,托尔斯泰,契诃夫,法捷耶夫等著名作家在脑子里神一样的存在。1973年读的政治书籍是苏联的《哲学简史》,列宁的《国家与与革命》,这两本书至今仍保存完好。最早学会的外国歌曲《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花儿开》等。最早看过的外国电影是苏联的《列宁在十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牛虻》等。看的第一部杂技电影是俄罗斯马戏团表演的,第一部歌舞电影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国家音乐剧团表演的。
更为有趣的是,我1972年参军后,当时中苏关系十分紧张。所在的部队是固防北部第二道防线的军力,主要防止苏蒙联军从外蒙古国进攻我国。为此,我们学习了一些苏联和外蒙古国的常用军事用语。例如:我们宽待俘虏,缴枪不杀,跟我走等等。参加工作后看的第一本技术书籍是苏译本的《金属学及热处理》,至今仍记得一些技术术语。在我接触过的一些人中,早期出国留学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从苏联回来的,包括从(乌克兰)基辅大学毕业的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
上世纪90年代末 ,当苏东发生巨变时 ,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他们 ,担心苏联解体造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 ,担心我们国家由此造成动乱 。值得庆幸的是 ,我们国家审时度势,熬过来了 ,发展起来了 。但苏联给予我们的帮助和威胁时刻说不清道不明地缠绕在心中。后来,我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之一,位卑未敢忘忧国 ,己成了生活习惯。
凡此种种,在我的精神世界、文化世界及物质世界里,俄罗斯和乌克兰留下的印记是挥之不去的。那时,他是一个国家,虽然分家了,仍是一个民族的兄弟。
当俄乌战事发生后 ,时时牵动我那个敏感的神经 。我同情乌克兰人民 ,也同情俄罗斯对国家安全的关切,每天早晨起来 ,第一件事就是关注俄乌战情 。从内心讲 ,我希望俄罗斯能够胜利 ,因为我们两个国家面对一个共同的敌人 ,如果一个倒下了 ,另一个将难以重负 ,我讨厌乌克兰的政客 。
在我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挂牵,女婿是台湾人,目前在台湾,还有亲家母及亲友十数人。台湾和乌克兰的情况有些相似,都是利用外力对抗母国。政客们的无耻和冲动,很可能引发战火,导致普通百姓生活在战争的阴霾之下。
俄乌战事已经二十多天了,网络信息量虽然很大,普通民众很难辩别真伪,衷心期盼战事早日结束,人民生活安宁,更期盼国际战略格局朝着有利和平的方向构建起来。
(六)又嚼五味子
3月10日听到喜讯说孩子们14日可以返校上学了,12日带两个外孙做了核酸检查,13日准备好上学用品。14日早晨又接到消息:继续线上教学,暂停返校,具体返校时间等待通知。我和老伴空欢喜一场,小外孙高兴的又手舞足蹈起来,“我们又可以睡懒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