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提到他人们便会首先联想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被历代改革家们屡屡援引的变法成功的典范。
商鞅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他是卫国国君的一支后裔,卫国公子的儿子,姓公孙,所以又叫卫鞅、公孙鞅。“商”,是他入秦变法取得成果并率秦军打败魏国后,秦孝公把“商地”赐给他,并封号“商君”,所以又叫商鞅,现在大家都知道商鞅,大多数人不知卫鞅、公孙鞅,而后人则习惯叫他商鞅。
商鞅,在卫国家道破落,从小受变法鼻祖李悝(魏国变法)和改革家吴起(楚国变法)的深刻影响,而“少好刑名之学”,形成以法治国的认识。
青年时由于卫君昏庸而不受重用,于是便来到魏国,侍奉于魏国国相公叔痤家中,任中庶子(相国的侍从之臣),而被主人赏识,认为极其有才,主人病重时把商鞅推荐给魏惠王,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就一定要杀了他,以免他日为别国所用,而对魏国不利”。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而且认为他是高估了商鞅,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处于既为国家担忧,又对商鞅十分赏识的矛盾心理,怕商鞅被害,转而又让商鞅赶紧逃离魏国。而商鞅十分聪明,知道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待秦孝公颁发“求贤令”,无所事事的商鞅便携带天下第一本法学经典,李悝的《法经》跑到秦国,在秦孝公近臣的推荐下,几经磋谈,终于伯乐识马,得到秦孝公重用。
初见秦孝公,商鞅给孝公讲“地道”,即尧舜禹那套治国方略,孝公听得直摇头,商鞅无功而返。二见孝公,商鞅给孝公讲“王道”,即,夏商周那套治国方略,孝公听了竟然睡着了。推荐的近臣也因此被孝公狠批了一通,在商鞅的再三恳求下,三见孝公,这次给孝公讲“霸道”,即春秋五霸那套治国方略。孝公听了声声入耳,这正是他寤寐求之方略,说:“寡人能活多少年?我要使秦尽快地强大,等不到百年或几百年,春秋五霸那套东西正合寡人意。”
商鞅虽被重用,然而商鞅认为自己能为秦做事,能让秦强大,但孝公没有远大理想,达不到最佳效果。
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商鞅冲破重重阻力,开始实施变法。为了推行变法,也颇动了一番脑筋。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便施出了高招,“立木为信”,得到了民众的信任。后又值秦国太子犯法,因太子是王位继承人,无法以刑,便惩罚了太子的老师代太子受刑,施以“割鼻之刑”。这一赏一罚,在秦国起到了震慑效果,使秦国上下都能奉公守法,为推行变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在秦国执政近二十年,二度实施变法,内容涉及“严刑峻法、重农抑商、改革户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等等。使偏居华夏版图西北角落、一度被“以夷狄视之”的秦国一跃跻身富强国家之列,一百多年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商鞅变法是功不可没的。
商鞅,最后还是死在自己的变法制定的刑法之下,因变法得罪了太多的权贵利益,又因刑罚过酷而失去民心,特别是得罪了太子和太子的老师。待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太子之师在八年不出家门后,出来告商鞅“欲反”,秦惠文王即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的主人不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商鞅,见他未带任何凭证,便搬出商鞅变法时的刑律,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即到魏国去,又因他曾率秦军打败过魏国,并生擒了魏国公子卬,而拒绝他入境。走投无路的商鞅被迫潜回封邑商地,发动邑兵对抗秦军,战败而亡,其尸体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终年57岁,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
商鞅虽然被害,但他制定的法律并没有被废除。商鞅死后,他的思想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学派,名为“商学派”,配合秦国的历史,成为主宰秦国乃至统一后的秦朝的思想主流。商鞅的门人弟子编撰了《商君书》,全面阐述了商鞅学派的治国方略和改革主张,用发展的观点观察社会,既有宏观的理论,又有具体法令制度,它标志着法家思想开始走向成熟。
商鞅距今已有2300多年,但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中法家的重要人物,历史上一直倍受到关注与研究,众多名人对他的评价虽然褒贬不一,但是对他的变法为经济、政治、军事而带来的益处都异口同声地作了肯定。毛泽东主席也曾对商鞅正面评价道: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历史上的法家,基本上都没有好的结局,战国初期吴起、李悝如此,战国中后期的商鞅、韩非亦如此,到北宋的王安石因变法而二次被罢相,郁闷而死。封建社会,法家都是踏着自己的血迹砥砺前行!
商鞅墓位于今陕西省合阳县城东23公里的洽川镇风景名胜区秦驿山脚下,高3米,直经10余米,1970年,后被夷为平地。
而今的陕西省商洛市建有该市最大的广场——商鞅广场,广场中心商鞅的大型雕塑,也成为该市的标志性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