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149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江南古镇震泽:安静内敛 充盈诗意

发表日期:2023年7月23日   作者:徐国华

 

震泽古镇,位于吴江区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是吴江的“西大门”,自古代起就有“吴头越尾”的美名。

震泽拥有二千多年历史,是著名的蚕丝之乡,小桥流水,质朴古雅。时过境迁,仍有原计原味的水乡风情,相比西塘多了一份安静,相比乌镇多了一份诗情,虽低调内敛,却难掩清丽秀雅。

“震泽”古时就是“太湖”的别称,宋绍兴初年设镇,交通便利,商贸兴旺,经千年发展,留下了很多人文和古迹,春秋的范蠡、唐代的张志和与陆龟蒙都曾在此隐居。

慈云禅寺始建于宋代,距今700余年,旧名广济寺。自明万历至清康熙、乾隆、道光历朝多次增建殿宇堂轩,成为规模较大的江南名刹,历代高僧辈出,文人墨客游踪不绝,留下诗篇甚多。而寺中的慈云寺塔,则建造于三国的赤乌年间(距今约1700余年),砖身木檐楼阁式六面五层,塔高38.44米,外观翼角飞翘,玲珑挺秀,由回廊、塔壁、塔心组成,内置楼梯可供登临眺望。塔内第五层中心立楠木刹顶柱直至塔刹。塔刹铁制,由覆钵、仰莲、相轮、宝盖、宝珠、圆光和铜质宝瓶组成。慈云寺塔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为保护文物现已不对外开放,2023年初我游震泽时,又见寺塔进行了重修。

“慈云夕照”是震泽古八景之最,也是吴江运河八景之一。每逢春秋佳日,夕阳西照之际,登塔至最高层,万家街市尽收眼底,北望洞庭,南眺麻溪,令人思绪浩茫。此时,絮云朵朵,霞光万道,落日余晖斜照古塔,犹似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图。

慈云禅寺东南边有座古桥连接两岸,桥建于清康熙年间,传说,震泽是大禹治水时到过的唯一江南古镇,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此桥命名为“禹迹桥”。

禹迹桥,单孔石拱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桥面宽4.3米,全长43.5米,跨经10.45米,矢高5.56米。顶面石和拱券内龙门石分别雕刻“轮回”和“云龙”图案,桥面石级也刻有各类吉祥图案。东西两向桥联撰写得气势恢宏,雕刻精良,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字迹依然剔透清晰,对联的含义珍贵,隐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史信息和史料价值。禹迹桥现为苏州市文保单位。

站在禹迹桥上东望,可见不远处的文昌阁。文昌阁始建于乾隆年间,道光期重修,后又毁,2007年恢复原貌。文昌阁建在分水墩上,四面临水,前为山门后为阁,高三层,是古时镇上最高的建筑,单檐接歇山顶,四周皆窗,琼阁连通,玲珑剔透。文昌阁内供奉着文昌帝君神像,进入第三层,视野开阔。清代诗人张芹曾用“水流天目至,山色洞庭来”描绘所见,北望太湖波光,南瞰頔塘水韵,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震泽古八景之一“飞阁风帆”。

頔塘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支流,是震泽的母亲河,可以想象当年这里船只来往的繁荣景象和生生不息的千年流水。

頔塘河原名荻塘河,因周围芦获丛生而得名,晋代吴兴太守殷康开凿,唐贞元时湖州刺史于頔整修荻塘岸,因而荻塘更名于頔塘。该河源出浙江天目山之苕溪,向南汇入江南运河,西接湖州,北达苏州,东通上海,南抵嘉兴。河面宽阔,水系发达,尽收航运之利,为历史悠久的桑蚕文化承载了南交北往的根基。

师俭堂,称“江南第一堂”,位于沿頔塘河北侧的宝塔街边,是清同治年间礼部郎中徐寅阶的宅第。师俭堂三面临水,可前门上轿,后门下船,面宽五间,六进穿堂式高墙深宅,园子廊亭一应俱全。

徐氏祖先崇仰东汉名士张俭的高风亮节,取名“师俭堂”,各厅皆悬匾书对联,希望后辈师德作求,崇尚节俭,修身养性,严以律己。

入门处可上二楼,其间展出震泽古镇的历史和人文。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南宋到光绪帝,先后出了进士15人,举人33人,到了近现代,更是涌现了一批知名人士在各项各业享有声誉。

师俭堂之所以能称江南第一堂,是因为其结构、布局、装饰等等极其的到位和精雅。

占地二千多亩,房舍147间,集河埠、商铺、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

其布局极为规整严谨,前后六进总开间误差小于5厘米,好似一气呵成。若每间洞开,可以从河埠一直望到第六进的厅堂屏门。地势从第一进到第六进缓缓抬升,六堵马头墙也一堵高于一堵,以应“步步高升”之谚。

内部装饰尽善尽美,各类雕刻堪称一绝,花园小巧玲珑,巧夺天工,堪称江南最小的园林,为近代江南民间建筑所罕见。而今,师俭堂已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据方志记载,震泽镇旧时有八景,分别是:“慈云夕照”、“飞阁风帆”、“复古桃源”、“虹桥晓眺”、“张墩怀古”、“普济钟声”、“康庄别墅”、“范蠡钓台”。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古迹,如:“王锡阐墓”、“致德堂”已列入江苏省文保单位;“禹迹桥”、“思范桥”、“丝业公学旧址”、“震泽中学尊经阁”等已列入苏州市文保单位。

20232月,恢复重建、竣工通行的另一座古桥——底定桥(一作厎定桥,俗呼大桥),又给古镇历史记下了浓沫重彩的一笔。

“底定”一词出自《尚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这里的三江指吴淞江、娄江、东江,这里的震泽就是指太湖,原意是此三江的水都流入大海了,太湖即安定了,不会有水患。

底定桥与震泽同源,绵延千年,渊源流长。在镇中,跨頔塘,初建无考,宋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重建,后又经数次重建。2022年初秋,震泽镇人民政府在原址上恢复重建。

政府对底定桥的重建十分重视,全桥均用传统工艺和做法,用传统材料精雕细琢。桥总长32.9米,拱高5.2米,拱跨9米,总体高度介于禹迹桥和思范桥之间,与禹迹桥东西遥相呼应。桥名用“底定”还是“厎定”,政府在网上由公众参与选定,桥额和东西向对联分别请著名书法家书写,两向对联由吴江文史专家、老年大学文史语言类教师陈志强先生撰写。网评重建后的底定桥是文华之桥、繁华之桥、希望之桥。

每一处古迹,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都是古镇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的积淀。桑海沧田,斗转星移,这些古迹虽然大多都消声匿迹了,然而还有很多名胜依旧保存完好,特别是新恢复重建的“底定桥”,与其它古迹浑然一体,正向人们展示着新时代的盛世风貌。

如今的震泽古镇已是免费4A景区,并与江南14个古镇一同联合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人们徜徉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欣赏和体验頔塘河两岸古色古香的街宅,诸多的名胜古迹,如练的水上经过精心打造的风景,用一餐江南风味的鲜菜,品一杯乡土气息浓郁的香茶,买一些古镇独有的土特产,是那样的惬意和自在。

尤其是古镇东端,由慈云寺塔、頔塘河、禹迹桥构成交相辉映的景观,无疑是古镇旧时“一湖天堂水,千载震泽丝”的真实写照,同时也给我们今人带来无限的牵挂和遐想。

0
  • 上一篇:蒲扇轻摇旧时光
  • 下一篇: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诗二首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