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半天上的月亮又大又圆,想到两个月后就是农历八月半,中秋节了。中秋节吃月饼有上千年历史,我从小喜欢甜食,对月饼情有独钟,特喜欢吃芦墟老街上芦墟“生禄斋”月饼。
月饼的记忆,一直是美好的。记得小时候,能吃上个“生禄斋”的豆沙月饼,无疑是极大的口福。“生禄斋”是镇上的老字号,所出的月饼,皮薄油酥重,各种馅选用上等的新鲜豆沙馅,用新赤豆熬烂去皮,反复捣细,用板油和白糖炒成。那刚出炉月饼,满口油酥香,豆沙是甜到心里而不腻。
“生禄斋”月饼属苏式,讲究的是精细,也有少量广式的。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中期,每到中秋节前,外婆就跟我说“中秋这天,买个广式月饼尝尝”,我知道广式月饼每只2毛,当时2毛钱是很贵的,月饼是很小的,像现在大润发散称的那种。我每天在生禄斋玻璃柜台前看来看去,盼中秋佳节快点到,好吃月饼了。中秋节终于盼到了,我心满意足地尝到月饼的好滋味,等下个中秋到来吃生禄斋月饼。当时交通极不方便,商品运输困难,别地方月饼运不过来。
“生禄斋”南货店历史悠久,坐落在芦墟老街新桥头,市河东岸,东西走向,共有四进典型江南大宅。头一进是店铺,面街临河,第二进是工场,三四进是库房、杂屋,接后河。当时我家就住在“生禄斋”隔壁的黄家弄里,生禄斋边门就开在黄家弄里,我家家门开在弄堂里,我经常走边门到工场去看师傅做茶食糕点。生禄斋糕点品种多,上半年做雪饺、袜底酥、芝麻燥片、桃仁燥片、云片糕,下半年做月饼、寸筋糖、酥糖、荔酥、麻饼等。我1989年8月到盛泽中心广场储蓄所(今盛泽东方广场支行)上班,在生禄斋买些桃仁燥片请客。我在工场看师傅做糕点,纯手工,当时没有什么五花八门的机器。当然“生禄斋”月饼有名还有一段历史传说。
相传,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时到过芦墟,看望为母服丧回乡的陆耀。陆耀字青来,官至两湖巡抚,为官极清廉。当乾隆问及家产,答:九当十三车。即家里仅有九张当票和十三部旧纺车。乾隆赞赏这位清亷的忠臣,用满、汉文写下“龙章宠锡”四字。陆耀将此制成蓝底金字竖匾,中“龙章宠锡”四字,右上满文字,四周祥龙卷云浮雕,挂于院内仪门上方,这是芦墟东北街“竖头斋匾”弄的来由。陆耀在芦墟家中招待乾隆的茶点中,就用了“生禄斋”月饼。乾隆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从此,“生禄斋”月饼便成贡品。芦墟奇人唐之复,抗战前为“生禄斋”店写过一幅对联:“生元者则众恤足,乐在其中更知福。”
“生禄斋”店,从1953年公私合营并入国营商业,还兴旺过很长时间,上世纪70年代我记忆犹新的除月饼外,热天卖绿豆汤,一杯杯绿豆汤清香扑鼻,5分钱一杯,我咽了咽口水,不舍得买,眼睛紧盯绿豆汤不放。
回想起来好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营、集体商业解体,生禄斋渐渐冷清了,后来卖给叶老板开云丽服装厂(专做工作服)。叶老板把门面装修得古色古香,古典建筑式样,店门上面有“生禄斋”3个黑底金字在阳光下光彩夺目,但这不是生禄斋店,是叶老板办公室。生禄斋里做了几十年的袁师傅在古镇黎里老街开了生禄斋店(古镇进去没多少路),自产自销,吴江电视台专门拍摄了他制作苏式月饼全过程,芦墟文化名人张舫澜先生作客电视台介绍过“生禄斋”月饼。
后来,生活条件一年比一年好,月饼品种花色繁多,回忆1986年我吃了30多个月饼,我爸到青浦去买月饼,有朋友送的月饼。那时长发还没有出现。但生禄斋椒盐苏式月饼我最喜欢吃,咸甜可口,回味无穷。
后来在盛泽中秋节吃了不少元祖雪月饼,价格很贵,不好吃。后来,为了吸引眼球,各种奇葩月饼出场,但消费者不买帐,昙花一现没市场了。老底子色香味俱佳的“生禄斋”苏式月饼在我记忆深处珍藏,我念念不忘老味道。现在我改吃长发月饼,长发苏式月饼让我想起老味道。
20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