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到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费孝通纪念馆参观,发现一个为改善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他就是费孝通的姐姐费达生。这还让我回忆起了一段旧事。
费达生是中国著名的蚕丝专家,堪称现代“黄道婆”。1903年10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父亲费璞安,曾留学日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母亲杨纫兰,早年从事幼儿教育。费达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4岁入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学习,受到蚕丝教育家郑辟疆的薰陶,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立志献身祖国蚕丝事业。
1920年夏,费达生从女蚕校毕业,学校选派她去日本留学,次年考入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制丝科。留学期间,她看到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以蚕丝兴国,成为中国的强劲对手。又因她经常受到一些日本人的歧视,激起了她发愤图强,挽回利权,重振祖国蚕丝事业的决心。回国后她仍回到女蚕校工作,追随郑辟疆,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长期深入农村,从事桑蚕丝绸科学技术的推广。她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农村工业合作股份制企业,而使开弦弓成了全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她七十余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忘我工作,为振兴中国蚕丝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江村文化馆共有四个展示厅组成,分别为“费达生与江村”、“蚕丝文化”、“农耕文化”和“江村风貌”。
参观过程中,深深被费达生的家国情怀感动,感觉她是普通人里的伟大女性。
费达生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89年3月,以86岁的高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她一生的夙愿。她是江苏省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1979年至1988年,先后担任苏州市妇联副主任、顾问,苏州市第六、七届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九三学社顾问。
她创建的吴江县开弦弓村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是中国较早的乡村工业。建国初期,她在中国蚕丝公司任技术室副主任。她以蚕校实验丝厂为基地,向全国推广制丝新技术,推动了各厂的技术革新和增产节约运动。她先后到广东、山东等地传授制丝技术,帮助改革制丝设备。“文化大革命”中,费达生经受冲击,粉碎“四人帮”后,党的政策又象春风吹进了她的心田。1978年她被任为苏州丝绸工学院顾问。这时她已75岁高龄,视力与听力均已衰退,但仍坚持下乡下厂,深入调查研究。1981年江苏省科委在吴江庙港乡进行提高蚕茧出丝率的课题研究,聘请费达生为顾问。庙港乡是她从事蚕丝业的起点,工作有基础,情况熟悉,她决心再在此创出提高蚕茧出丝率的新路子。她频繁往返于庙港乡和丝绸工学院,组织科研教学人员,从养蚕、烘蚕、缫丝等环节做了一系列的工作。至1983年全乡试验桑田328.93公顷,年产茧364.75吨,每公顷产1.11吨。鲜茧出丝率达到16.45%,鲜统茧出丝率达到15.94%,比1980年分别提高21.58%和27.32%,创全国较大面积蚕茧出丝率的先进水平。与此同时,费达生又协助庙港乡缫丝厂(前身即开弦弓村生丝精制合作社)改造和更新设备,改进制丝工艺,提高生丝品质。该厂生丝连续数年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在各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大潮中,发挥了带头和示范的作用。
费达生积数十年之丰富经验,于1985年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了《建立桑蚕丝绸的系统观点》的论文。即“普通所说的蚕丝业实际上包括着:植桑、制种、育蚕、烘茧、缫丝、织绸、印染、剪裁、缝纫直到制成人们直接消费品等一系列的生产活动。其中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前后环节相互依存的系统。这个系统总将区划成农业和工业两部分,又由于各环节的分工专业化,节节都能独自经营,它们之间的生产关系注入了流通的因素,所以又联上商业,形成农、工、商一条龙。几十年来,她与吴江等地农村建立了亲密的联系,至今,乡亲们还尊敬地称她为“费老太”。她严以律己,公而忘私,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象春蚕一样,誓把最后一缕丝,全部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此等故事,勾起我的一段记忆。
1969年,我姐姐的朋友爱荣大姐在滦县九龙缫丝厂工作,因为恋爱问题和她母亲闹了矛盾。那一年,厂里派她到吴江这里学习缫丝设备使用技术。可是,她学习结束后和母亲怄气,不回家,是我陪着我母亲到吴江的厂里,找到了她,把她劝回了家。记得爱荣大姐还送给我母亲一块蚕丝巾和一包油炸蚕蛹。
现在回想起来,她到吴江学习,肯定与费达生推广的技术有关。而这段旧事更加深了我对费达生的敬仰之情,加深了我对吴江的好感,或许对孩子们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又影响了我与吴江的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