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以苏州为背景的《小巷人家》热播,上海戏剧学院的《走三桥》在盛泽古老的街巷开机,弄堂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弄堂,盛泽特有的民居形式,烙印着盛泽人的生活方式。民初诗人沈云描绘老镇区的弄堂,曰:“闾巷短长七十三,市东郑里又新参。门千户万疑无路,机杼声声入耳酣。”故以“七十二条半”名闻江南。随着城镇的发展、辖区的扩容,里弄巷与日俱增。近几年,新命名了盛祥巷、盛桑巷、颐年巷、馨悦巷等,弄堂逾百条。
当你走进盛泽弄堂,最初的感受便是逼仄,抬头望天如同“一线天”,两人交身过,只能侧身走。两旁的民居,没有优雅的别墅,少有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且大多墙面斑驳长苔,显得土气,内敛不张扬。走在申家弄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声音,很悦耳。夏日的弄堂风赐予人们凉快的舒适。有的不是笔直的,像天灯弄、鲍家弄却是弯弯绕绕的。不少弄堂互通,织成网络,像鱼骨一般排列着。例如,百米长的后街,与之相连通的就有小庙港、葛家弄、王家弄、姚宏昌弄、广平里、梭子弄、归家浜路,进入其间,如入迷宫,有人戏称:小弄利于打巷战,若外敌胆敢人侵,便给予迎头痛击。
然而,走进弄堂,便被林林总总的弄名给吸引住了,显得五花八门,纷繁多样。例如,充满市井氤氲烟火气的,有“柴米盐茶豆腐糖”。描绘良辰美景的,有“清风明月沐潇湘”。表达美好愿景的,有“延龄永寿福佑安”。倡导高尚美德的,有“敦仁德润义德堂”,大户姓氏命名的,有“南北仲家卜柳唐,潘申鲍毛朱祝杨”。体现水乡风貌的,有“目澜舜湖东白漾”。显示海纳百川胸怀的,有“江东里和汝南弄”。彰显地方丝绸文化特色的,有“筘店梭子红染坊,运经绮盛徽州庄”。丰富的弄堂文化,本身是靓丽的风光。
要是你在弄堂深入梳爬旧闻,遍寻新景,便觉得这些弄堂见证着盛泽沧桑兴衰,普通不起眼的老宅,沉淀着关于盛泽的独家记忆,储存着诸多的故事,以及俊彦的身影,依旧昭示着千年古镇历史的辉煌:有以家国情怀为人称道的程开甲,有悬壶济世的国医大师徐景藩,有以艺术见长的评弹大师刘天韵,有以科技发明著称的中科院院士郑兰荪、美国科学院院士潘文渊,美国华人“钢铁大王”、杰出华人、慈善家唐仲英,以及灿若繁星的劳模工匠。
面对这么深厚的弄堂文化,智睿的盛泽人为了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元素,采用墙绘弘扬弄堂文化,发挥墙绘的装饰美化功能,透过墙绘更感知弄堂之美,成为盛泽弄堂的新风景线,同时也提升了盛泽的城镇形象。
墙绘图文并茂,除了传递正能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还绘出锦绣江南景色。鲍家弄口一幅大型诗画配油画十分夺目,一度引来行人纷纷驻足流连,它写意了周边的“水巷人家”的景色,立体感强,让人身临其境,且配上白居易《忆江南》的诗。有的墙绘介绍弄堂的历史沿革。例如卜家弄,原为“武曲巷”,是因武举人卜梦熊居此。后其子奇士卜舜年极负盛名,受后人敬仰,并雅称“盛湖”为“舜湖”,且成为盛泽的别称,故改为“卜家弄”,新开弄,命名的背后有着可与桐城“六尺巷”媲美的佳话。1915年,大街马灯会引发一场大火,名绅郑慈谷为让人脱险,打开长庆坊大门。灾后,主动让出自家宅基地建成弄堂一茂林里,因不在“七十二条半”之列,遂易名“新开弄”。其家族名人辈出,参加新南社就有郑传、郑之蕃、郑瑛,亲属有柳亚子、陈省身、郑兰荪等。
墙绘最大的特点是凸显地域的丝绸文化。由拼音SZ构成丝绸飘带、“织”字为形的图案,其口似水若茧,寓意江南水乡丝绸纺织名扬四海,这正是盛泽“开放包容,守正创新,务实奋进”城市精神形象的标识。一幅幅丝绸纺织的图像形象地展示其主要工艺流程,有助于擦亮盛泽丝绸这一金色的名片。明月弄的墙绘系列画演绎坛丘历史沿革以及桑、蚕、丝业的盛况,在“收茧码头”画上,茧农摇船,背扛茧筐,忙个不停。这不正是宋代吴县范成大笔下“看看尝面收新茧”的场面吗?有一幅画的是,母亲摇动络纱车,拈棉成纱,稚童在旁助力,正是家庭手工作坊的情景。另一幅是一位妇女在手拉木机上穿梭织绸,随着丝轴转动而成匹,不仅显示其精巧的织造技艺,还令人联想起明代诗人周灿《盛泽》中的“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的意境。再一幅是在染坊里,一位工人在染缸里对绸布染色,另一位则将其上架晾晒。古代的工艺竟然将盛泽丝绸制作得”流彩映云霞”般的秀美。
有的里弄采用橱窗形式简介名人、古宅,引导人们叩响名人的故居,探寻历史里的故事,传播弄堂文化。柳家弄南北两端建有名门唐宅、柳宅。[柳家弄唐氏][唐仲英故居]简介说,唐仲英之父唐炳麟,抗战时期及以后,先后在重庆、昆明、香港经商,开设忆中银行。在私立盛湖初级中学难以为继时,出任校董,慷慨解囊,筹资,使学校摆脱困境,并捐建“炳麟图书馆”。[柳家弄的建筑]写道:柳宅,人称”六扇头大墙门”,往昔大门上方悬挂写着“柳府”的大红灯笼,北口两面墙上各有”肃静”“回避”的“硬牌”。三进大厅砖雕门楼分别上书横额”麟凤家声”“治谋燕翼”。現为盛泽镇的文物点。由此可见,柳府乃是官宦之家。蚕花里历史风貌街区则以宣传长廊展示街区沧桑厚重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设有里弄古今日日新,丝绸水韵有芳草,住在这里有福气等板块,展陈先蚕祠、带福桥、升明桥、济东会馆等苏州市乃至全国文保单位的图片。其中”蚕花故里 人文意蕴”展板,就显示该街区英才辈出,人文昌盛。诸如,这里曾居住着中国近现代的重要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邵力子,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徐蔚南,明末清初的侠女名姝、“秦淮八绝”之首柳如是,具有深厚文学和书法功底的学者沈景修,清代廉吏、曾任新疆巡抚、陕甘总督、两广总督的陶模。在此睹物思人,见名寄情,自然值得里人津津乐道的。
盛泽的的弄堂是苍老而静谧的,曾经是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描绘的画面那样:一位“撑着油纸伞”的窈窕女郎,在悠长的雨巷里行走,飘着丁香一样的芬芳,幽静得寥寂。如今,听的雨声,不再是哀曲,而鼓点,催人奋进;感受的不是哀忧,而是欣喜!
是的,走进弄堂,用脚步感知温度,触摸文脉,打开了盛泽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魅力,那是多么的饱满、亲切!诚然,现在弄堂时过境迁,有的被广场、通衢大道所淹没,例如,马家弄、联达弄;有的还因此更名,像”种善堂弄”一带改为“东白漾”;有的随着辖区扩容而增添新成员,例如,吴家弄、向阳弄、东港新弄等。
习近平总书记说,老城区的改造“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代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鲍家弄、十字弄旧貌焕新,店铺立面修葺一新,风格古朴,建起亭轩,高挂红灯笼,破旧房屋变为绿地,推窗见绿,转角遇美。弄堂里也建起博物馆、文创馆、咖啡馆、新派茶餐饮、手工艺品店,市民在这里享受着弄堂之美。
如今,盛泽这个江南古镇的弄堂,不仅用传统文化筑出深邃的历史长廊,还以朝气蓬勃的当代意识开创时尚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