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苏州为主要拍摄地的电视剧正在热播,我跟着观看《北上》,捧读小说《北上》,享受到同题不同艺术方式之美。
《北上》的作者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江苏籍作家徐则臣。小说写的是母亲河——京杭大运河,故读起来尤为亲切。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曾经是我国的经济大动脉。《北上》穿越时空,以30万字着重讲了从1901年到2014年间的故事。
《北上》放眼世界,以运河上的船民与意大利人之间的交往为线索,通过小波罗和马福德来华的经历,视野开阔地反映中西交往的情况。小波罗来华考察运河,自无锡北上,通过他的观察,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沿途的秀丽风光,帆樯林立、舟楫相接的水上壮观,以及韩信、吴承恩、周信芳等名人的传说,尽收笔底。
小波罗兄弟俩来华正值中国处于动荡的时代。《北上》反映了当时戊戍变法,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入侵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民众中存在仇外排外心理,湖盗出没于运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尽管小波罗得到官府的护卫,也不免受到伤害,并命归黄泉。弟弟是名水兵,他学艺杨柳青年画,并娶师父之女如玉为妻,改名“马福德”,逃离八国联军,融入中国社会,成为运河的摆渡人。当妻遭日军戕害后,怒杀日寇十余人,自己也遇难。
他俩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即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洋人持有不同的态度。清政府往往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而爱国将领聂士成率军抵御外敌,浴血奋战,以身殉国。义和团“扶清灭洋”,结果惨遭洋枪洋炮的残杀,以致民众嫉恶如仇,以杀洋妖雪恨。国人中也有人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滥杀无辜,对外国友人加以保护。这部小说在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时,深刻剖析人们的内心世界,正是该作品涵意深刻之处。
小说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时,始终凸显运河文化。例如,运河的开凿与漕运紧密相连,它的作用在于把江南的鱼米输送到北方京城,供帝王将相士卒享用,于是漕帮应运而生,并发生拦劫之事,令人不齿。船民行走河上,为保平安,举行敬河神仪式,但有人挖河沙造成船只搁浅甚至倾覆,有时为了争灌运河之水以致发生械斗。时至进入改革开放时代,船民解放思想,上岸定居,告别住家船,经营个体运输,船舶设备日益先进,生活越来越美好,年轻人的婚礼十分时尚,办起了民宿客栈。这些叙述内容丰富,把运河的古韵今风呈现在读者面前。
跨度百年的故事,作者独具匠心地用了两封信和老物件,使之天衣无缝地衔接起来,更好地突出主题。侵略兵大卫的信中透露了他们镇压义和团拳民杀人如麻,大肆烧杀抢奸,血洗天津,对此表示忏悔。末尾的马福德遗书表达了对战争的厌烦。这些显示了人性之光,也反映了中外交流活动的基本面。小说以大团圆为结局,百年前中外同船人的玄孙大聚会,谢望平、孙宴临、胡念之、周海阔、邵星池为拍摄《大河谭》专题片走到一起来了,他们所持的传家宝,均为意大利兄弟之遗物。2014年,大运河成功地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大河谭》正表达了“:大河百年的历史感、沧桑感和命运感”。是的,读了这部小说,让我们认识到,这条大河自钱塘汹涌,逆流北上,大水汤汤,尽管漕运停止,水道黄金时代远逝,但它依然朝气蓬勃,因河而兴的城乡愈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