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35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瞻仰中山纪念堂

发表日期:2025年3月16日   作者:吴兴国

新春佳节,旅行广州。游乐休闲之余,增长见识,深受教育的最是瞻仰中山纪念堂。导游娓娓道来,聆听津津有味。史料详实,深切感人。纪念堂雄伟壮严,别具风格,令人敬仰。

广州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策源地。孙中山年少离家,20岁时考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学堂,学成后行医的他,医术医德声名鹊起,颇受称道。但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让他痛感医人不如医国,认为只有摆脱国家的屈辱落后,才能实现中华之振兴。随后,他义然选择广州为革命第一站。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革命团体中兴会。1895年10月,领导了第一次武装反清起义——广州起义。辛亥革命前,他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基中三次都在广州高掀义旗。三次广州起义的革命气息,渗透了广州城,广州人勇于变革的革命精神也支撑着孙中山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1917年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就任海陆军大元帅。1921年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非常政府,并任非常大总统,20万人出席隆重受职庆典仪式,1924年他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其间,还在广州亲自撰写了《救国大纲》,并颁发了一系列法令、政策。同时,开设了广州大学(中山大学),成立了航空局,创办了黄浦军校……。一系列的成功实践和科学构想,彰现了这位革命先驱的宏韬伟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不幸病逝,噩耗传来,当天广州三分之一的市民关门掩户,20万人(与参加他受职非常大总统时的庆典仪式人数相同)身着素色,聚集一处,参加孙中山先生的追悼大会。时隔十九天,当时的《广州民国日报》就此发表社论,刊登消息,倡议在广州建筑中山纪念堂,很快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拥护。旋即展开了选址等工作程序。

在人们的心目中孙中山先生的纪念堂,应建于广州市中心,即广州中央、越秀山麓原总统府所在地(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时曾在此建立总统府,后被叛变的陈炯明炮轰坍塌)。广州负山带海,北靠白云山,为白云山余脉的越秀山,正好斜伸城中,无论从地理空间,还是历史空间来看,广州中央、越秀山麓便是广州的一块宝地。孙中山先生的纪念堂安居于此,才能不损伟人形象,才能为千年羊城增色。从而,否决了时兼广东省省长胡汉民在偏近西关的西瓜园建筑纪念堂的提议。

广州人历来认为,北起越秀山,向南从中山纪念堂、广州市政府和市人大办公大楼、人民公园、珠海广场,一直延伸到珠江,是集政脉、文脉、商脉于一体的、一条广州千年不变的中轴线。纪念堂在中轴线上出现,“革命伟迹,昭署于斯,景仰化威,影响尤大”。这是时文高度评价的象征意义。

为高标准,高质量建筑纪念堂,1926年1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了“建筑孙总理纪念堂委员会”,同时公开登报向海内外悬奖招标。在应征的26份方案中,一年前曾经是中山陵设计中标者、中国著名建筑家吕彦直又一次夺魁。评委们认定,其方案为“纯中国建筑式,能保存中国美术最为特色”。方案打破了“前碑后堂”的格局,而是山上筑碑,山下建堂,堂前矗立孙中山铜像,整个建筑格局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气势不凡。

中山纪念堂的设计,首开先例,即建筑大会堂。这种破天荒的重大举措,使人们更加坚信,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人民集会的力量无比强大。一切为了唤起民众,集会演讲,一直是孙中山先生发动革命的手段之一,每到一地,他必向集结的民众公开演讲,宣传革命和民主,痛挞社会的黑暗现实。所以方案中明确指出,“纪念堂为民众集会及演讲之用,座位能容五千人为最低限度”。堂内所有柱子都藏在墙内,观众无论坐哪个位置,观看视线毫无阻挡。这一建筑完成了艺术与思想的浑然一体,其魅力超越时空。

据悉,中山纪念堂总投资为300万银元,大约相当于现今人民币1.8亿元。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该是很高的造价了。由于筹款困难和政局混乱等原因,中山纪念堂的建筑在长达七年之久的1931年10月10日才峻工。整个建筑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主堂占地1.2万平方米,外高52米,内高48米,整个体积为5万立方米。

纪念堂屋顶为大面积的蓝色琉璃瓦,在蓝天下,琉璃瓦泛着光泽,衬托得与苍天接近。中山先生为国民党选定的党旗为青天白日旗。所以,蓝天便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之志。蓝与红是中山纪念堂的主色调,蓝色的大堂屋顶下,朱红色的立柱和门窗尤为鲜艳。纪念堂不仅建筑气势宏伟,且内部布局严谨合理,彩绘精装,别具匠心,富有特色,例如在有的廊柱上,雕有白色卷曲羊角,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广州素有羊城之称的城市文化。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规模入侵广州,先行空袭,狂疯滥炸达14个月之久,广州城内到处满目哀鸿。所幸,落在纪念堂的3枚炸弹,只损伤了纪念堂的表面。整个建筑没遭破坏,这简直是灾难中的奇迹。

文化大革命的1967年,有红卫兵爬上纪念堂,要拆下“天下为公”的牌匾,当时正出席广交会的周恩来总理,闻讯严令不许破坏中山纪念堂,纪念堂才得以完整保护。

解放至今,中山纪念堂已经历了八次较大规模的维修。而且从2002年起,纪念堂管理处每年委托专门勘察部门对纪念堂进行“体检”,为中山纪念堂及时保养与维修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这座全国重点文物能“延年益寿”。

1958年1月24日,毛泽东主席专门视察中山纪念堂建筑,仔细端详,频频赞许:“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造的伟大建筑,谁说中国人不行?”

1931年建成至今,中山纪念堂一直是广州的“城市客厅”。1945年`9月16日,广东地区日军投降的签字仪式就在这“城市客厅”举行,为广东抗战胜利这一历史时刻留下了珍贵记录。早在纪念堂峻工不久,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在这里召开。

这座“城市客厅”不仅是广州的外来访问客,包括旅游者领略羊城风貌的必到之处,也是市民们的心灵休闲场所,大家喜欢到这里流连,徜徉于堂前广场,木棉树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遵循孙中山先生集会演讲,唤起民众的革命精神,纪念堂一直是广东省、广州市政府集会以及民间庆典等隆重大型活动的首选。从2000年开始,“纪念堂之夜”更成为广州人心目中的艺术殿堂、一个文化生活的风尚标。直到现在,中山纪念堂每年的演出场次不少于200场,如果把历年的节目单收拢在一起,就是一部广州市的文艺市场发展史。

中山纪念堂不仅浓缩了历史,也浓缩了现代南粤的方方面面。因为浓缩,所以精彩。

0
  • 上一篇:此心安处是吾乡——我的吴江20年生活
  • 下一篇:鹧鸪天·参加全国企业家座谈会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