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辰光还早,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在老年大学附近的垂虹桥上休闲片刻。我时常会对着它发呆:怎么会是座断桥,桥孔到底有多少,为什么会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来吴江已十多年了,但对我来说,垂虹桥始终是一个谜。
3月27日那天,区老年大学文学社社员一起前往盛家厍采风并游览。初春时节,绵绵丝雨夹带着一丝的冷风,湿润微凉,但大家全然不顾,兴致勃勃,聆听着陈志强老师的讲解。陈老师真是博古通今,名不虚传,他让我们的思绪穿越千年,令我们的神情一会儿严肃,一会儿舒畅,一会儿释怀。
原来吴江垂虹桥的起源,可追溯到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其诞生与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及交通需求密切相关。当时,吴江县城被吴淞江分隔成南北两块,居民往来极为不便,知县李向与县尉王庭坚遂主持建造木桥,初名“利往桥”,寓意“利于往来”。此桥全长千余尺,桥心建垂虹亭,登亭可览江河胜景,北宋时期以“江南第一长桥”闻名。
因木结构容易受江水腐蚀及船只碰撞,为耐久性问题,元代泰定二年(1325年),在洲判张显祖主持下,完成石桥改建工程。新桥以白石砌筑,采用薄墩连锁技术,长达一千三百余尺,设72孔,桥身蜿蜒如虹,跨江而立故得名“垂虹桥”。
72孔设计兼顾通航与泄洪需求,其地理位置位于吴淞江(太湖入海主干)要塞,自三国时期便是军事经济要冲。桥梁的建成不仅消除苏杭驿道最后险渡,更推动了吴江发展,为商贾运集、文人荟萃之枢纽。王安石赞其“此丽比无敌”,范成大称“天下绝景”,历代吟咏达四百余首。
垂虹桥虽于1967塌废,残存的16孔桥洞,仍见证着这座千年古桥的传奇,2019年以“垂虹断桥”之名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残存的16孔桥洞与政府修复的垂虹景区,成为古今对话的时空隧道!
这座长虹般的杰作,实则是一部主体的《营造法式》工匠门用桥墩丈量潮汐涨落,以拱卷书写星辰轨迹,让坚硬的白石拥有了水的柔韧。即便今日残存的16孔桥洞,仍在向现代工程学发出跨越时空的挑战,当我们在CAD图纸上摸拟应力时,试想象他们正用墨斗与罗盘对话天地。这种将宇宙观融入砖石的智慧,或许正是中国古代桥梁穿越千年仍傲然的精神密码。
在老师的点悟下,我查阅了资料后感觉豁然开朗,真心佩服宋元时期工匠其智慧与技术,吴江垂虹桥的建造堪称中国古代桥梁工程的巅峰之作。
这次采风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诠译了我内心的一点迷茫。感谢文学社领导辛苦组织,感谢陈老师生动讲解。你们辛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