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芦墟家中翻到一本字典,里面有好多糖纸。集糖纸,现在看起来有些怪异,但在我童年,这个爱好在小朋友中非常流行。
我出生于1965年,那时候生活水平差,零食很少,吃糖的人并不多,大多数家庭只在逢年过节时才会买些糖果招待客人,糖果让我垂涎三尺,糖果外面漂亮的外衣更让我欣喜若狂。
我记得上海冠生园的“大白兔奶糖”最有名,还有全国各地生产的糖果,糖纸各式各样,我视若珍宝,吃完糖后,小心翼翼地把糖纸擦干净,把褶皱抚平,将边角展开,一张一张夹在书中,睡觉前,还会拿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看,在糖块的余香中沉沉睡去。
但是,自己吃糖果的机会毕竟有限,要想多集糖纸,要靠四处搜寻,平时走在路上,低头留意,偶尔也有收获。捡来的糖纸要洗净压平,如果运气好,捡到一张“精品”,还可以在同伴面前“炫耀”一番。
有时候小伙伴之间会换糖纸,糖纸在当时我眼中分三六九等,有的贵。有的贱,我不能拿贵的去换便宜的。
我在上小学三年级时已经攒了不少糖纸,我视若珍宝,分别放在字典和书中,字典那时是学生时代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翻字典查字,顺便看一眼心爱的糖纸,心满意足。课本中也放几张,上课时开小差偷偷欣赏,那时我跟同学暗暗比赛,看谁集得多,精品多,如果超过同学,心里乐开了花。
改革开放以后,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吃糖不稀罕了,上中学后,因学习紧张,渐渐淡忘了集糖纸的事了,精力全部用在学习上。
时光荏苒,现在已步入小康社会了,物质生活太丰富了,各式各样的糖果琳琅满目,让人挑花了眼。但是我发现除了大白兔奶糖那种传统的包装纸外,其余都不是纸包装的,而是玻璃纸封口的。现在的人追求健康,吃糖的人少了,糖果不吃香了。
翻到几十年前的糖纸,我静静地欣赏,回忆着童年的乐趣,虽然糖纸已泛黄,但我仍不舍扔掉,曾经是一个小女孩对美的追求和童年的乐趣。
2025.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