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时的大文豪苏东坡这首七绝很得大众喜爱,以致人们张口便能吟诵。
这原本是苏轼应嘱在惠崇大和尚画作《春江晚景》之一的“鸭戏图”中所题的一首诗。诗的前两句,相信读着它的人都会浮现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的构图画面,以及通过赋予鸭子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而成为江南早春景色的点睛之妙笔。
不想,自古好事者多之。就“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竟引得多少置疑。有人居然找到了其出处,说是化用了唐朝诗人孟郊的“何物最先知”和杜牧的“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这还真的不能说他们是想当然,东坡居士肚中的“诗货”之富足,定是超乎想象的,何况用典乃是诗词创作的一种手法,更别提是典故的化用了。倒是有人无端地提出春江水暖为何不用“鹅先知”?猛不丁得还真叫人莫衷一是,于是便有了众说纷纭,反正古人的意图任凭你猜度。不过,在毫无根据地辩解面前,提醒原画中画的肯定是鸭而不是鹅的人,反倒显得实在了——尽管简单得过于直白。
我当然也不能真切地意会春江水暖为何不是“鹅先知”的玄机,不妨从形而下的视角,引申出似乎并不难理解的真相。
先来了解一下鹅和鸭的相关特点和习性吧。鹅是食草家禽,故一般在草地上放养。虽然我国各地可利用广阔的水域环境养鹅,并可利用鹅不吃鱼虾,以吃草为主的生活特性,在鱼塘水面放鹅,这不仅能利用鱼塘水面放养鹅群,还能增加鱼塘水中溶氧量,有利于鱼体生长。然而由于鹅具有耐粗饲性,能有效地利用青饲料,故开展放牧养鹅,利用天然饲草资源和人工种草养鹅,配喂少量精料,既符合鹅的生活习性和营养需要,又能降低成本,节粮增效,鹅农称之为“青草换肥鹅”。扬州北郊的高邮湖畔有大面积湖滩,特别在入江水道上,除了过水季节,就是一望无垠的“草原”,高邮湖西人擅长利用这个天赐“草场”放鹅,以致成全了知名品牌“扬州鹅”的新兴产业。
而鸭子属于杂食性动物,不管是饲料还是昆虫、蚯蚓、鱼虾等都可作为鸭的食物。尤其鸭子钟爱食小鱼小虾螺蛳,是喜欢觅活食的家禽,当然在水中寻食、嬉戏和交配才是鸭子的天地,因而鸭要在水面上放养,江湖中放鸭就成了自然的选择。位处江北的高邮就是个水网密布且拥有万顷湖面的地区,千年的鱼米之乡造就了全国著名三大鸭之一的“高邮麻鸭”,这肯定不是偶然。由于水产食物中多有脂肪,所以鸭绒的油脂含量较多,这也是鸭子不惧寒冷水中觅食的天生本领,更不必说已是在江南的仲春之际了。
如此赘述鹅与鸭特性之不同,从而来举证鹅鸭“春江水暖”的先知先觉,都未免有点肤浅可笑,倒不如从诗律上再教条一下更为彻底。依平水韵可知,鹅是平声,而鸭今音虽平,但古为入声字,属仄声。《惠崇春江晚景》第三句平仄律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假如填“春江水暖鹅先知”,则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平”,显然是违律平出了,所以不能用“鹅”。
惜哉,惠崇的《春江晚景图》已经失传了。但我们有幸的是通过苏轼的诗句,仿佛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早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不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幅画作的写意和传神,更使人在浪漫的诗意中得到哲理性的拓展和启迪。足矣!
(2025年3月21日)
转自公众号《邮都孙平》——编者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