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的上海,秋阳有点寒冷,澄澈的天光洒在城市的梧桐叶上,晕开层层叠叠的光影。唐队长带领着我们一行人,怀着对历史文脉的向往,踏入了上海博物馆的大门。这座坐落于人民广场东侧的文化地标,外观古朴庄重,青灰色的建筑线条简约而大气,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守护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文明瑰宝。
步入馆内,明亮的天光透过穹顶倾泻而下,驱散了历史的尘埃,也让我们对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邂逅充满了期待。上海博物馆共设四层展厅,每层都藏着不同朝代的文明密码,从青铜的斑驳锈迹到书画的笔墨丹青,从瓷器的莹润光泽到书法的气韵流转,每一处都让人沉醉不已。
一楼的古代青铜器展馆是我们参观的第一站,刚踏入展厅,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昏暗的灯光下,一件件造型各异的青铜器静静伫立在展柜中,泛着深沉的幽光,仿佛在诉说着商周时期的庄严与辉煌。展厅中央,一尊巨大的青铜鼎格外引人注目,鼎身纹饰繁复精美,饕餮纹、云雷纹交织缠绕,线条流畅而富有力量,历经数千年风雨侵蚀,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它当年作为礼器的威严与庄重。讲解员告诉我们,这尊鼎采用分铸法铸造而成,鼎身与鼎足分别铸造后再拼接为一体,如此精湛的工艺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沿着展厅缓缓前行,各式青铜器让人目不暇接。有造型精巧的酒器爵,三足鼎立,流口修长,腹部装饰着精美的兽面纹,仿佛能让人窥见古人宴饮时的觥筹交错;有用于祭祀的青铜尊,腹部圆鼓,口径宽大,尊身雕刻着灵动的龙纹,鳞片清晰可见,栩栩如生;还有兵器戈、矛,虽历经岁月磨砺,锋芒不再,但冰冷的器身依旧能让人联想到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风云。最让我惊叹的是一件青铜冰鉴,它由方鉴和方缶两部分组成,鉴为方形,缶置于鉴内,鉴与缶之间可放置冰块,既能冰镇酒浆,又能保温存物,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如此巧妙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更彰显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水准。站在这些青铜器前,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礼乐盛行的时代,感受到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心中涌起无尽的自豪与敬畏。
离开青铜器展馆,我们乘坐电梯来到二楼的绘画馆。如果说青铜器是历史的厚重印记,那么书画便是文人墨客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展厅内光线柔和,一幅幅珍贵的书画作品悬挂在墙上,从魏晋的简约飘逸到唐宋的雄浑壮阔,再到明清的雅致精巧,完整呈现了中国历代书画艺术的发展脉络。入口处,一幅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摹本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画面中人物线条纤细流畅,如春蚕吐丝,侍女们身姿窈窕,神态温婉,衣袂飘飘若舞,虽为摹本,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以形写神”的魏晋风骨。
再往里走,便是宋代书画的展区。宋代文人书画注重意境营造,苏轼、米芾、黄庭坚等大家的作品在此汇聚。苏轼的《寒食帖》堪称“天下第三行书”,帖中字迹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笔画粗细变化自然,墨色浓淡相宜,字里行间满是作者被贬黄州后的抑郁与苍凉,却又不失旷达超脱的情怀。站在这幅作品前,我仿佛能透过笔墨感受到苏轼当时复杂的心境,那些跳动的文字,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杰作,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旁边的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片段,笔触细腻,构图精妙,画中人物、桥梁、舟船、建筑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时代。明清时期的书画则更显个性张扬,徐渭的泼墨山水气势磅礴,郑板桥的竹石图风骨凛然,八大山人的花鸟作品简练传神,每一幅都充满了艺术家独特的情感与思想,让人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与人格魅力。
三楼的瓷器馆无疑是上海博物馆的“明星展厅”,这里陈列的瓷器精美绝伦,美轮美奂,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一踏入展厅,便被那些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瓷器所吸引,白如凝脂的白瓷、青翠欲滴的青瓷、绚丽多彩的彩瓷,仿佛一幅流动的色彩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展厅中央的展柜中,一件唐代三彩骆驼俑格外醒目,骆驼昂首挺胸,四肢粗壮有力,身上披着华丽的釉彩,黄、绿、褐三色交织流淌,色彩明快而富有层次,骆驼背上还载着丝绸、货物和胡人乐师,生动再现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让人不禁感叹大唐盛世的开放与包容。
宋代瓷器以其“简约雅致”著称,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的作品在此齐聚。汝窑青瓷色泽温润如玉,釉面布满细小的开片,形如冰裂,宛如天成;哥窑瓷器以“金丝铁线”为特色,釉面裂纹交错,黑褐两色相互映衬,古朴而典雅;钧窑瓷器则以其变幻莫测的窑变色彩闻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红、蓝、紫、白等色彩在釉面自然流淌,形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天然画卷,让人叹为观止。明代的青花瓷更是瓷器中的珍品,展厅内一件明代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瓶,胎质细腻,釉色莹润,青花发色浓艳明快,瓶身绘制的缠枝莲纹繁复而不失规整,线条流畅自然,展现了明代青花瓷烧制技艺的高超水准。清代的粉彩、珐琅彩瓷器则更显华丽精致,一件乾隆年间的粉彩百鹿尊,尊身绘制了一百只形态各异的小鹿,或奔跑、或嬉戏、或休憩,每一只都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夺目,细节刻画无微不至,堪称清代粉彩瓷器的巅峰之作。站在这些精美的瓷器前,我仿佛能看到古代工匠们在窑火旁忙碌的身影,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和无限的匠心,将泥土化为珍宝,为后世留下了如此灿烂的艺术瑰宝,让人不禁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而深深折服。
参观的最后一站,是四楼的赵朴初书法艺术专题展厅。与楼下的热闹喧嚣不同,这里显得格外宁静雅致,仿佛一处心灵的栖息地。赵朴初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佛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书法作品兼具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朴体书法”。展厅内陈列了赵朴初先生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从楷书、行书到草书,每一幅都笔力遒劲,气韵生动。他的楷书端庄规整,笔画圆润饱满,结构严谨匀称,给人以稳重典雅之感;行书则流畅自然,笔画疏密得当,开合有度,兼具刚健与柔美;草书更是龙飞凤舞,气势磅礴,笔墨挥洒自如,充满了激情与力量。
其中,一幅《心经》书法作品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作品以行书书写而成,字迹飘逸洒脱,却又不失庄重肃穆,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禅意,让人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佛法的博大精深与宁静致远。展厅内还陈列了赵朴初先生的书信手稿、创作工具等实物,通过这些展品,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他精湛的书法技艺,更能了解到他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对国家、对人民、对文化事业的无限热爱。赵朴初先生的书法艺术,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完美融合,既继承了古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站在这些作品前,我内心充满了敬佩之情,仿佛能感受到先生笔墨间的温度与力量,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不知不觉间,一天的参观已接近尾声,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博物馆的窗户洒在展厅内,为那些珍贵的文物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走出上海博物馆的大门,我的心情依旧久久不能平静。从一楼厚重的青铜器到二楼雅致的书画,从三楼精美的瓷器到四楼飘逸的书法,上海博物馆的每一层都藏着华夏文明的密码,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这次参观,不仅让我领略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辉煌成就,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让我对历史文脉的传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上海博物馆就像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将数千年的文明瑰宝精心收藏、展示,让我们有机会与历史对话,与古人共鸣。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博物馆,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浮躁中回归本真。这次上海博物馆之行,注定成为我记忆中一段珍贵的旅程,它让我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也让我明白,作为新时代的一代人,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2025年11月18日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