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人邂逅,有时免不了打探一句:“忘问了,您叫什么名字呀?”其实,从古代到近代,人是既有名又有字的,名是名,字是字,名和字是分开的。今天的人有名无字,统称名字了。当然今天也有人取字的,多为文人的雅好罢了。
取名和取字是有讲究的,两者在意思上一般有关联,不是截然分开的,是相互补充互为表里的。就拿《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来说吧。曹操,字孟德,操和德是近义词,如操行品德。张辽,字文远,辽即是远,辽远是个同义复词。张飞,字翼德,翼是鸟的翅膀,用来飞行的。赵云,字子龙,古人认为风从虎,云从龙。周瑜,字公瑾,成语有怀瑾握瑜。黄盖,字公覆,覆盖今天已是一个词了。
关于排行,一般用伯仲叔季来表示,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小。孟和伯在排行上都指长子。区别在于,正房生(嫡生)长子用伯,偏房生(庶生)长子用孟。像孙策,是孙坚的嫡长子,所以字伯符;上面提到的曹操是庶长子,其生母为曹嵩的妾室,所以字孟德。再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孔老二”的称谓就是这么来的。
可见名字真不是随便取的。古人取名多喜欢到典籍上去找字,比方唐代宰相杜如晦,字克明,“如晦”出自《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克明”则出自《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再比如大作家巴金,出生于近代四川的一大户人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笔名。“芾甘”取义于《诗经•召南•甘棠》中的“蔽芾甘棠”一句。因“芾”有两个读音,所以常有人不知其出处而将巴金的字读错。古人取名常用的典籍除《诗经》《尚书》外,还有《楚辞》《论语》《周易》等,其中《尚书》尤为常见。
古人的名字还有讲究,就是所谓避讳。皇上用作名字的字,其他人就不能用了。比如,隋唐英雄李元霸,原名李玄霸。千年之后,清代出了个康熙皇帝,字玄烨。李玄霸中间那个“玄”字与玄烨的“玄”字重了,不能用,得改,所以,我们在小说和评书中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李元霸”。
宋代的赵匡胤,有两个弟弟赵匡义、赵匡美。赵匡胤当上皇帝了,弟弟就得改名呀,就分别改为赵光义、赵光美。改成了光总是没问题了吧,结果赵光义也当上皇帝了,没办法,赵光美又改名为赵廷美。赵匡美这弟弟当的,被迫两次改名。
古人还要避父讳。大诗人李贺,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士”中的“进”同音,按唐代的避讳制度需回避。反对者就以这一点为由,阻止李贺参加科举考试,致使李贺绝了仕途,27岁时就郁郁而终。
今人只取名,也没那么多的避讳,所以就简单多了。但虽说简单,有些常识还是要了解的。比方从声调角度说,名的最后一个字,最好用平声,读起来才感觉平实稳重。还有,姓名的几个字最好不用同一个声调,要有平有仄,读起来才抑扬顿挫,有韵律感。
取名的用字,五花八门,各取所需。有用吉祥字眼的,如荣华富贵、祥瑞福官;有信算命先生的话五行缺什么就取什么的,如缺土的叫“闰土”,缺金的叫金鑫;有与节日节气有关的,如国庆、党生、立春、中秋;有与出生地有关的,如演员陈强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布达,一个叫佩斯。
取名用字,有的是大家不约而同避讳的,或可叫做“集体有意识”。如“龟”字,现在是没有人用在名字上的了。唐代诗人有叫陆龟蒙的,日本人名中用“龟郎”的也不少,那是他们都认为龟是长寿动物,是吉祥的象征。不知何时,龟成了戴绿帽子的同义词,如今谁还敢用它作名而自讨没趣?还有,“桧”字也不用作名字了,因为奸臣秦桧协助宋高宗杀了抗金英雄岳飞,成了千古罪人,大家都羞与之为伍。
取名如不慎,有时也会闹出笑话。我任教的学校,有个高一新来的女生,姓席,取名梦思,听起来很有诗意。大概当时才有席梦思这种产品,挺时髦的,她的家长就取了这个名。后来有人告诉她,席梦思是一种床垫。她一听慌了,连忙让家长到派出所将名字改掉了。
有一次,孙女生病住院挂水,我去陪她。一次看病房屏幕上打的病员名单,发现有这样两个名字,一个叫陈言,一个叫胡梓邦。这两个名字初读起来挺顺口的,但总感觉有点不大对劲。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有一句名言叫“唯陈言之务去”,既是“务去”,那就最好不作名字用了。至于“胡梓邦”,谐音“胡子帮”,倒像是黑社会组织的名字。也许是我过敏了,人家本来就不了解韩愈,也不知有“胡子帮”这样的黑社会组织,我就取了怎么啦?是的,取名自由,我只是举个例,并无恶意。
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名字重复的现象严重。于是有人取名就专用冷字,尽量避开重复现象。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容易出现读白字的现象,冷字谁认识呀。据说有位中学老师,新接手一个班,总要先认识一下新生吧,于是上课时拿起点名册点名,点着点着,发现有字不认识,他也机灵,就跳开了没点,点完后问道,还有没有同学没点到名的?有两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问他们叫什么名字,他们就自己说了。老师不好意思说自己不认识名字,那在学生面前多丢人呀。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名字毕竟只是一个符号,怎么取那是家长个人的事,想怎么取就怎么取,没有什么定规,别人也不好干涉。但如果能考虑周全一些,取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好名字,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