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作为苏州驻军某部成员的老战友们曾经都在东太湖畔屯垦耕作。如今,斗转星移,沧桑巨变,东太湖畔旧貌换新颜,前后两重天。据了解,那里已成为了吴江太湖新城建设的核心和亮点,湖畔一线建成了风景秀丽、引人入胜的生态乐园。于是,在怀念当年情景和观赏如今风貌的迫切心情驱使下,相约重游故地东太湖。大多来自苏州市区的十几位老战友,年龄都在八十左右,其中两名后来者也是七十上下。最高的八十八岁,是当年的连队指导员。
上午九时三十分,在苏州湾大桥北端入口处准时集中,热情相见。全长
不一会,乘车穿越大桥,径直往南,很快来到东太湖嘉年华大酒店。停车后,便都直奔湖畔,领略东太湖今日风光,品味生态园清幽景观。在湖畔移步徜徉中,大家心头不禁泛起无限感慨。在党的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通过科学决策,真抓实干,使千年的荒滩湿地,如今的农田鱼塘,改天换地,重放异彩。变革之巨,宛若隔世。老战友们深受震撼,十分欣慰。
接着,大家转身往南,前往观赏太湖新城的标志性建筑—如意桥和阅湖台。一路前行,如意桥很快映入眼帘。但事不凑巧,适逢封闭检修,不得上桥。登桥失望的老战友们只能在桥头眺望。时近中午,阳光强烈,如意桥光照耀眼,白茫茫,模糊糊。但观桥兴趣依然不减。大家认为,如意桥造型别致,匠心独具,寓意太湖新城将如意建成、发展如意。对宽广大气的阔湖台,也都十分赞赏,留下了极好印象。当天高温达33.6度,但年事已高的老战友们仍然游兴如初,轻松愉快。在返回嘉年华大酒店时,大家散步前行,走走看看议议。沿途触景生情,纷纷溢于言表,赞美之声洒满一路。有的说:这里高楼林立,规划超前,设施配套,交通便捷,按上级明确的建设定位,成效显著,初具规模。不能不说它是苏州新天堂的又一颗璀璨明珠。接住话茬的另一位说:加上绿色的生态环境,宜人的景观风光,太湖新城也应是南苏州建设的一张靓丽明片。浩瀚太湖、悠悠碧波的长期孕育,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恩赐,才使太湖新城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脱颖而出,还有的老战友如是说。
接近中午时分,回到了嘉年华大酒店。进入餐厅,齐声叫好,因餐厅对外视野通透,波光粼粼的太湖水近在眼前,大家乐哈哈地说,身在餐厅,但观光赏景似乎仍在继续中。十多人围坐一个大园桌,休息、用餐、聊天、叙旧,欢声笑语,气氛浓烈。老战友聚餐少不了推杯换盏,热闹一番。今天故地相聚,更是你来我往,轮番“出击”,高潮凸现,即使近一半人以茶代酒也都乐在其中。同时,举怀间相互一声声热忱祝愿,情深义重,亲切感人。
餐毕稍后,开始聊天叙旧,首要话题是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冬季,部队奉命在吴江松陵西侧的东太湖畔围垦造田。当时,官兵们在天寒地冻里披星戴月,战天斗地,纷纷脱下棉衣,跳进薄冰复盍的湖滩,用鹰爪大耙刨开芦苇及一些灌木盘根错节的根系,用军用大锹翻起沉睡湖底的淤泥,双脚因浸泡引起溃烂,手掌都磨起了血泡,加上当时伙食不能满足超体力劳动的需求,官兵们体能达到了极限。夜以继日,苦战一冬,围垦粮田2300亩。。
我作为当年的农垦一员,其实只参战十来天便被召回营房,负责连队留守(养猪种菜看管营房)。在部队完成任务时,我曾自主为胜利归来的全连战友赶排了一期黑板报,其中写有至今难忘的四句打油诗:“荒野苦战六十天,饱受严寒历尽艰,旗开得胜返兵营,欢乐声中迎开训”。为此,受到连首长的表扬。
接着,太家追忆继续。第二年春夏之际,部队重返东太湖,平整田块,播种插秧。孰料,6月中旬,正在田间劳作的部队官兵,一道军令,立即撤离,返回军营,扩编整装,开赶东南沿海,投入了紧急战备。播种的后续任务及日后的田间管理,由其他少量的的留守部队接管完成。最后据说,当年产粮33.
同在东太湖畔,当年部队开发造粮田,如今地方开发建新城,故地重游,不能不使老战友们回眸半个多世纪前出力流汗的艰苦经历,难以忘怀的激情岁月。从而,对吴江太湖新城的篷勃崛起,充满自豪,流露着特殊的感情。大家衷心祝愿这块创造奇迹的热土,继续谱写好未来的锦秀篇章,使之更加繁荣发达,为吴江、苏州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最后的聊天话题多半是赞议太平盛世,关心国家大事,交流养生保健。当话及如今的退休生活时,耄耋之年的老指导员动情地说:我们脱下了军装,退下了工作岗位,身无担当,没有压力,今天唯一的任务就是关爱和善待自己,珍惜当今,珍爱生命。国家给我们的退休待遇都不算低,可说谁也不差钱,所以只要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便该毫不吝啬,该出手时就出手。例如,像东太湖这样的好地方,只要双脚还听使唤,就应多出来走走看看,……。慷慨激昂,语重心长。
临近尾声,我负责给集体拍照留念,照片上方编排了三句话:开头并列两行:“当年亲历围垦造田,今日重聚观光赏景”。接着一句放大字号:“东太湖畔战友情”。一位老战友得知后,提议按时尚名称,最后一句改为“苏州湾畔战友情”。我回复:好,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