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1021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漫步六尺巷

发表日期:2018年3月26日   作者:陈友良

春节刚过,趁着还在假期中,一家人去安徽走亲戚。初二起个大早,我们从苏州出发,沿着沪渝高速,直奔桐城而去。

安徽桐城是出名人的地方。清代著名的文学流派——桐城派,发源地就是桐城,出现过姚鼐、方苞、刘大櫆这些散文大家。然而,桐城最让我心仪的,还是声名远播的六尺巷。

车子走过一马平川的江苏,进入安徽境内,山峰、丘陵多起来了。我倚着车窗张望,倒也不觉枯燥。五个多小时的行程,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亲戚一家人特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远远地就噼里啪啦放起了鞭炮。鞭炮用长竹竿挑着,一直拖到地面转了弯。

在亲戚家很惬意,有点乐不思蜀;只是一桩心愿未了,想见见六尺巷。初三这天午饭后,亲戚家的近客走得差不多了,大家正闲着。听说桐城离亲戚家不远,我就试探着请亲戚的家人做向导,带我们去六尺巷转转。哪知他们竟都说没去过六尺巷。这真叫墙内开花墙外香了。好在有导航仪带路,我们组织了一车人,欢欢喜喜向桐城方向出发了。

进入桐城市内,已是下午三点多钟。只见街上商铺林立,与一般县城沒什么两样。只是古式建筑多些,展示着它历史古城的风貌。来不及欣赏这些,我们直扑六尺巷。

六尺巷到了。迎接我们的,首先是一座高大肃穆的牌坊。牌坊上方“懿德流芳”四个大字赫然入目。牌坊正门的两根门柱及两旁边门的门柱的前后,各有一只石狮。正门的四只石狮作蹲坐状,边门的四只石狮作腾跃状,皆虎虎生威,栩栩如生。

过了牌坊,有一堵石刻照壁。照壁上图文并茂,讲述着六尺巷故事的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世居桐城的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其府第与吴姓人家为邻。吴家建房,越用了张家地基。官司打到县衙,县衙考虑到两家都有背景,迟迟不肯断案。张家写信快马送到京城,想要张英出面干预此事。张英了解情况后,在原信后面写了一首诗,让信使一并带回。诗是这样写的:“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诗后,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主动让出了三尺空地。吴家见状,很受感动,也让出了三尺院地。这就有了后来的“六尺巷”之名。

转过照壁,面前立着一块不规则的巨石,石上刻着张英的这首诗,行书笔法灵动,很是耐看。再往前走,只见两堵墻相对而立,这就是所谓的六尺巷了。巷子很简单,与我事先想象的样子大相径庭。我原想,当有两座古色古香的飞檐斗角的房子,中间隔着一条古砖砌成的六尺的巷子。

眼前的巷子,不豪华,不张扬,就两堵墙而已。墻不足两人高,白漆的墻壁,青瓦的墙檐。两堵墻之间的距离,果然六尺,可容两三人擦肩而过。脚下是清一色的灰中带黃的鹅卵石,从巷子的这一头直铺到巷子的那一头。巷子也不长,一览无余,我用了121步走完,100长的样子。

巷壁的外侧,都是长的大树,鸟雀啁啾其间。虽是早春天气,我们还穿着羽絨服,但这里,已是树树皆绿色,枝枝相交通。它们在巷子上方勾肩搭背,拱起了穹隆,似为游人撑起的仪仗。

原先张、吴两家的房子已不见一点痕迹,这儿该是当年的遗址。故事有点古,巷子却年轻。2002年,桐城市人民政府修造了六尺巷,将其定为全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巷内游人不多,偶尓有人从巷内匆匆走过。我在巷内从容漫步,想象着当年演绎的六尺巷故事,甚至想象到300年前张英奋笔疾书的模样。巷子是逼仄的,但感觉心胸是如此的开阔。这时,见到一位中年人,正手拉着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子,一边走一边指指点点,像是在给她讲述六尺巷的往事。我肃然起敬,忙用手机悄悄拍下了这一温馨的镜头。

六尺巷是有点冷清。也许,这大过年的,大家像我一样,正忙着走亲访友,暂时冷落了它。但我相信,古老而年轻的六尺巷,总有游人如织的时候的。

 

 

0
  • 上一篇:一束鲜花表怀念
  • 下一篇:望太湖等二首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