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568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两张合影随想

发表日期:2018年6月26日   作者:吴兴国

 今年五月的“故地重游,东太湖畔战友情”;六月的“岁月悠悠,纪念‘农中’创办六十周年”的两张合影照片,久放书桌,时不时凝视回味。聚首间,老战友、老同学们无不心情激荡,春风满面,一下子都变得年轻了似的。战友同学两相兼、并负责拍摄合影的我,几天来,其深切感受,不由得一次又一次涌上心头。

怀旧追思,无限感慨。五月间,1960年同年入伍的八位年近八旬的老战友,相约来到东太湖观光赏景。大家不禁回忆起1961年冬,随部队在这千年荒滩的东太湖畔围垦造田的艰苦情景。官兵们在天寒地冻里披星戴月,战天斗地,用鹰爪大耙刨开芦苇和灌木盘根错节的根系,用军用大锹翻起沉睡湖底的淤泥,双脚因浸泡引起溃烂,手掌都磨起了血泡,官兵们体能达到了极限。第二年正值田间夏种插秧之际,一道军令,部队撤离返营,开赶前线,投入了东南沿海的紧急战备。

东太湖畔,如今开发建设成了生机勃勃的新城,故地重游,欢欣鼓舞,大家衷心祝愿这块创造奇迹的热土,继续谱写灿烂篇章,更加繁荣昌盛。

为纪念原“莘塔农业中学”创办六十周年,近日,我同村从小一起长大、年逾古稀的八名老同学在芦墟小聚。大家回顾说,1958年春,原芦墟三村乡在城司村举办了一所“农业中学”。全村高小毕业九人,欣喜若狂,一齐报名入学。我村思古甸,地处芦墟东北部的偏僻水网地区,上学唯有水路可通。村上便拨给一叶小舟,作为我们上下学的水上交通工具。每周一、三、五上学,风雨无阻,从没缺课。划船上学,水乡特色,记忆犹新,永不忘怀。                                           

当年下学期,便转入莘塔公社新组建、校址设在芦墟的“莘塔农中”。转读“莘塔农中”,长不过三年,短则年把时间(学校1961年停办),可同学们认为在学校获得了“半耕半读”双丰收。返乡回村,有文化,能劳动,颇受家长称道,村民欢迎,村干部器重。

畅叙人生,不尽感恩。在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队生活熏陶下,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老战友们,刻苦锻炼,茁壮成长。在部队,大家都投入过国防施工,参与了1962年的东南沿海紧急战备,1964年的全军大练兵、大比武,以及多年的冬季千里野营拉练。并接受过深刻的“忆苦思甜”和“灭资兴无”等思想教育。感激首长教诲,难忘军旅生涯。奉献青春,无怨无悔,经受锻炼,得益终生。解甲返乡后,根据各有所长,担当相应工作,入门懂行,勤快敬业,保持军人本色,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同学们作为当年受读“农中”的学生,改观了当时农村文化知识比较落后的局面,返乡的学生是一支能文能武的生力军,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大有用武之地。聚会间,大家高度赞赏和感激在“农中”学到的文化知识,纷纷列数同学中有多少担任会计的,荐任教师的,当选村干部的,升调镇(公社)有关部门工作的,也有提升为公务员的……。不同的工作经历,都为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显身手,贡献才能。如今老了,大多有一份相应的退休金,生活安稳幸福。

交流共勉,快乐生活。随着年高体弱,各种疾病会不请自来。我们这些老战友,老同学中,有患高血压的,糖尿病的,心脏病的,有膝关节退化,行动困难的,但都坚持积极治疗和自我保养,大家说,只能面对现实,与病共处,带病生活。一位曾经得过所谓“不治之症”的,八九年来恢复得健康如前,大家纷纷向他道喜祝贺。聚会中,有的结合自身体会,传授防病常识、推介按摩疗法;喜欢旅游的讲述观赏祖国大好河山的乐趣;还在发挥余热的吐露继续奉献社会的乐趣;上着老年大学的介绍了老有所学的乐趣。老有老的优雅,老有老的作为,“待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珍惜当下,乐享盛世,愉快生活,健康第一。这是聚会时老战友,老同学们的共同心声。

0
  • 上一篇:随感三则
  • 下一篇:争当新时代新老人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