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家都知道它为国粹,那么问一句,为什么它就成了国粹?这,不见得大家全能够答出来。那么,就普及下京剧国粹的知识吧。
京剧,为什么能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表?1790年,乾隆皇帝万寿庆典,以三庆、四喜等著名徽班进京为标志,一个新剧种在清帝国的都城开始孕育,经过数十年的兼容并蓄,它融合了徽剧、汉剧、秦腔、梆子、昆曲等各个剧种,并在竞争中独领风骚,成为之后二百年间影响最大的戏曲艺术。在1867年的上海申报上,他终于有了今天广为人知的名字一一京剧。
在现在人们的眼中,京剧是高雅艺术。被称为国粹。但是在最初,京剧是不折不扣的世俗文化。在清代的时候,官员贵族看戏是被认为有伤风化的。所以,在北京前门外,尤其是大栅栏天桥地区,广大平民百姓是京剧最初的观众群。也是市井民风养育了萌芽时期的京剧。
京剧被视为国粹,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剧中弘扬的都是为世人所称道的正能量。出于每个人心中的最朴素的善恶观,京剧应用它的一切表现手段,彰显了对正能量的褒扬,舞台上充满了善恶分明,甚至从人物造型上,观众就可以一眼从剧中人分辨出它的忠奸善恶。以大家非常熟悉的脸谱为例,前辈艺术家们曾经留下过一个口诀,叫做:“红忠、紫孝、黑正、粉老、黄狠、灰贪、蓝凶、绿躁、水白奸邪、油白狂傲、神灵妖魔、金银普照。”也正说明了不同的脸谱颜色是为了区分不同的人物性格。尽管在剧情跌宕起伏之中,也有反面人物春风得意,主人公颠沛流离的情景。然而曲终人散时,正义总会得到伸张,丑恶总会得到惩罚,无形中对观众形成了潜移默化的教导指引。在信息和娱乐并不发达的时代,京剧和其它戏曲形式对民众获取了正确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京剧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在超级大戏迷慈禧太后的大力推动下,京剧走进了皇宫。慈禧太后不仅热衷于看戏,更热衷于品评指导演出,甚至于连演员在舞台上的穿戴都要仔细要求。她的权势使得为她演出的京剧艺人们都战战兢兢,唯恐遭到无妄之灾。慈禧太后对京剧疯狂地痴迷,不仅使京剧从此油然而生了一些“贵气”。卓然于戏曲之林,更使它为众多文人雅士所青睐,成为天皇贵胄们茶余饭后最有身份的消遣。于是,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便迅速而蓬勃地发展壮大起来。
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是京剧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完美的时代。时至今日,在戏曲爱好者当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不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和逸闻趣事。京剧也在这个时候涌现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为代表的众多艺术大师和“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尽的三列国”等大量剧目。
在京剧的剧目中,不仅有文人墨客的倾情之作,令人一唱三叹回味无穷,也有出身市井的游戏之作,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从而使它成为在电影和话剧还没有为一般观众所接受时,受众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娱乐方式。
在清末的时候,曾经有人做诗形容京剧的风靡程度为,满城争说“叫天儿”,小叫天是京剧大师谭鑫培的别名。这种情形并不是文人渲染,当时的黄包车夫在拉车时都会模仿一代宗师杨小楼的表演,大叫一声“闪开啦”!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即便不知道京剧为何物的人,也有可能知道梅兰芳。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梅兰芳已经成为京剧的代名词。他的艺术风格,可以说和京剧艺术的概念是同质的。在梅兰芳的表演中,美是无所不在,无论是低吟浅唱,还是金戈铁马,甚至生离死别……都会让人感觉到美无处不在。观众的心情虽然会随着剧情千回百转,眼中却永远是一个美人的曼妙舞姿。
美,是京剧的灵魂所在,它体现于不仅是歌喉婉转,身段婀娜,更体现在游离于剧情之外的表演上。京剧舞台上的美,不仅是衣着灿烂,脸谱缤纷,即便是鬼怪恶人,也会在表演中体现出"丑中见美、恶中见美”的大美情怀。通过演员的精湛演技,使观众在欣赏表演的时候忘记剧中人的人物性格,而沉醉于艺术带来的陶醉。
戏剧家齐如山说过,京剧是"以歌舞演故事”,每一次演出都是靠演员的程式化、虚拟化的表演来表现的。在简陋的舞台上,一桌二椅即是厅堂,又是山峦,车马楼般风云雨雪,都在演员的举手投足之间使人感同身受。京剧唱腔主要由西皮、二黄两大部分组成,以致京剧曾经在很长时间内被称为“皮黄”。同流行歌曲一样,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京剧中找到能引起共鸣的唱段。演唱可以说是京剧艺术的精髓之一。所以,即便是不以演唱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行当,也被称为“唱戏的”。
在相同人生经历相同心境所产生的共鸣下,也许几句皮黄,会令你五味杂陈,心潮起伏。著名的昆剧剧目《牡丹亭》中有一句唱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期待你走进京剧这片美妙园林,去感受它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