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613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宋代诗词大家欧阳修的《丰乐亭记》

发表日期:2019年5月8日   作者:张汝鸿

5月4日下午,在吴江图书馆三楼多功能厅播放主讲嘉宾,华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万笑一教授的讲座(在上海图书馆讲座的录像),主讲内容宋代欧阳修人生经历与生活情趣。万教授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享誉文坛。他另一篇姐妹篇《丰乐亭记》比上篇写的更胜一筹。好奇心驱使,找来一读。并将欧阳修原文与译文一并记录下来,供有兴趣的朋友一阅。
    《丰乐亭记》宋代:欧阳修(原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被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剌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译文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边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军皇甫辉、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考察过滁州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辉、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候长久了。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的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头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之时,更鲜明的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安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大历丙戍六月日,右正言,知字诰、知滁州军州事   欧阳修记
    赏析:这篇散文,是《醉翁亭记》的姐妹篇。此篇写于1046年。

欧阳修的散文语言简洁,含义深远。欧阳修从多个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了

“丰乐亭”的“乐”意。

欧阳修能够在滁州饮到甘甜的泉水,赏到优美的景致,都是大自然所赐,当然“乐”;同时,他又去创造“乐”,去丰富“乐”---“疏泉凿石,辟地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真可谓是由“乐”而造亭,由亭而生“乐”,“乐”何其多,人“”,亭也就叫“丰乐亭”了。
    作者更没有忘记“皇上恩德”是自己的职责。在乐的过程中,让百姓思德报恩,懂得这“乐”来之不易,应当加倍珍惜,以拥护赵宋王朝。
    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如果他只知道自己享“乐”,自己陶醉于山水之间,沉迷于美景之中,那就不是真正的“乐”。真正的“乐”在老百姓那里,就是“与民同乐”。因此,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井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得情致,百姓喜欢与自己游,那怎么能不“乐”个痛快,“乐”个天翻地覆呢?
    当然,这篇散文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乐”之中的愤郁和不平。

0
  • 上一篇:京剧——为什么是国粹?
  • 下一篇:立夏节游盛泽先蚕祠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