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带两个外孙来苏州青少年科技馆参观和游玩,这次已不记得是第几次了。
一个多年内容不变的展馆为什么不断地去呢?有句话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内行也是从看热闹的外行通过不断地看,不断地学才成为内行的。这也就是我经常带孩子去科技馆的初衷,让他们在众多的科技项目中,寻找感兴趣的内容,最终他们会不会成为“内行”,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存在许多偶然因素。从我的年龄来说,有可能看不到那一天,但我能带孩子们走一走这条路,觉得是值得的。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没有所谓“生而知之”,全是学而知之。有的是直观获得,有的是潜移默化形成。
记得八十年代中期,有一次北京亲戚小孩到我家玩,孩子们交淡时他“夸夸其谈”,什么老虎豹子非洲象,故宫北海颐和园,飞机大炮原子弹等等,说的一套一套的,在场的孩子们听得目瞪口呆入了迷。当时明显感觉到,同样是孩子,见识差异很大。唐山离北京并不远,但因诸多原因,两地的孩子成长环境大不相同。
后来,随着科技进步教育环境逐步改善,彩电普及到家庭,女儿十二岁时我带她去北京参观杨志辉先生的书画展,顺便去天安门城楼和广场游览,原以为女儿会非常兴奋,没想到她异常平静,和逛街无二。原因是真实的天安门城楼不比在电视里看到的被艺术化了的天安门城楼壮观。在登上城楼向下俯瞰时,才感觉到了不同和宏大气度,女儿才兴奋了一阵。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还应加上一句“百见不如一验(体验)”。
带孩子们经常持续到科技馆,明显体会到这一点。现在听孩子们聊天时,他们丰富的知识远超上代人,除了课堂上学到的以外,科技馆等辅助教学设施起到了不可勿略的作用,当年北京孩子“夸夸其谈”的景象,在许多孩子们身上都能再现。
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是对知识逐渐加深和提升的过程,知识在增长和更新,需要去观察和印证,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即使永恒不变的事物,对它的认识也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过程的。同样一件事物,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王阳明先生心学中知行合一理论非常值得研究。他认为,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他所说的“良知”是指正确的、科学的、有益的知识。科技馆的等场所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能有效弥补长辈知识老化和不足的问题。
科技馆有一对相距十几米的抛物面天线(俗称为锅),两个天线可以不通过电子设备或管道对话。第一次看到时,孩子觉得神奇。第二次来时,知道了是声波传递,声音能反射。第三次来时,知道了声波有频率、波长、功率等指标。这就是对同一事物递增式认识,有些收获孩子们可能表达不出来,但却记忆在他们的脑海。人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有求知欲,不同的年龄段,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接受。
书本上的知识很重要,通过实践掌握的知识同样重要。我非常赞同学校开办的手工课、劳动课、军训课、参观旅游等活动。现在人们普遍居住在城市中,即使在农村,孩子们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很低。许多初级的物理、化学、机械、社会等运动认识停留在书本上,过去批判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情况愈加严重,土话叫不接地气。许多孩子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做起来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与现实结合的少,没有感性认识。苏州青少年科技馆、少儿探索宫设有一些供孩子们亲手操作的设施,让孩子们把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融合在一起,是非常有益的项目。大外孙上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学过同等高度同等直径柱状体与椎体体积之比是三比一的内容,科技馆中有个模型,用液体来模拟,他摆弄了几次,相信他心里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迹。馆内还有许多声、光、电、磁、气体、传导、天文、地理、航天、高铁等模拟装置,孩子们亲手摸一摸,操作一下,即激发了他们的新奇感,又学到了知识。
我们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国家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和机会,为何不让他们去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