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和爱人一起去走苏州环古城河步道,并在距离阊门不远的一个亭子里休息喝水。突然,似乎听到了久违的蝉声。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疑心是错觉。再仔细听,一点不错,声音就在亭边的一棵柳树上。爱人证实,这是蝉声!
我有些喜出望外。根据以往的经验,一般要在6月10日左右,才会有蝉叫,今天才6月3日呀,整整早了一个星期。
一到夏天,我就一直等待着听那悦耳的蝉声,从小至今,兴趣不减。蝉真是不容易呀。幼蝉的生活期特别长,最少也得3年5年,最长的要达到17年。很特殊的一点是,幼蝉时期是全部生活在地下的。
幼蝉钻出地面后,先要爬上树进行蜕皮,俗称金蝉脱壳。在蜕变成功之后,它们最多也只能活3个月左右。就是说,蝉的寿命不算很短,但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暗语天日的地下。爬出地面的蝉,我们一般称之为蝉猴或知了猴。不少人喜欢吃蝉猴,据说油炸的最香。幼蝉出土都是在夜里,并且一定会爬到树上,因为它们需要借助树来进行蜕皮。人们掌握了这一特点,就在夜间去树下守株待“猴”,一个晚上能捉到许多蝉猴。
小的时候,喜欢抓蝉玩。抓蝉,是有方法的。用一根较粗的芦柴,将顶端掰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找到蜘蛛网,顺手这么一绕,蛛网就粘到三角形上了。感觉那时到处都是蜘蛛,只一会儿,三角形上就缠满蜘蛛网了。看到树上的蝉,只将三角形一靠,蝉就粘在网上了。
抓到蝉后,有时会搞恶作剧。用马齿苋花上的壳,套到蝉的眼睛上,然后将蝉向天上一扔。蝉两眼一抹黑,就拼命往天上飞,不久就会摔到地上。现在想想怪可怜的。
我们还收集蝉褪下的壳,叫做蝉衣,据说是中药材,能卖钱。我们每年都在杨树、柳树等的树干、树枝、树叶等处采摘蝉衣,乐此不疲,但从来没有兑换成现金。我们不知道去哪儿卖。
那时可不知道蝉在地面上的寿命如此之短,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挺对不住它们的。
会鸣叫的都是雄蝉。它们的发音器在腹肌部,腹肌部像是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会发出声音。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到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嘹亮。
雄蝉每天“唱”个不停,是为了引诱雌蝉,它们到地面上来的唯一任务是传宗接代。可惜它们不能听见自己的“歌声”。有人在炎热的夏季,会抱怨蝉怎么这么不嫌烦呀!其实它们自己什么也听不到。
动物自有它们的生活规律。夏天蝉唱,秋天络纬唱,都是天经地义的事。试想,夏天若少了蝉声,那是多么无趣无聊无味,那还能叫夏天吗?
与今人相比,古人并不排斥蝉的叫声。南北朝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将蝉噪和鸟鸣相提并论,可见对蝉声还是喜欢的。至于唐代虞世南的名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阐述哲理的同时,好像也不讨厌蝉声。
蝉不是保护动物,但蝉声是大自然标志性的声音之一。与蝉和平共处吧,让我们共享这美妙的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