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下午,手机上收到天气预报:明天阴,有时有阵雨或雷雨,雨量中等,南到西南风3~4级,最高气温28~29度。
看了以后,心中暗喜,因连日的高温,已憋屈了几天不出门,有点按耐不住,明天风凉些,何不出去走走?
于是,便把想法告知了拙荆,拙荆说正合心意。到哪里去呢?想来想去,拙荆说,听亲戚说震泽有一家饭店,很有特色,不少人都去品尝过,蛮好吃,要不明天去?我欣然同意。
拙荆便与亲戚联系,打听那家饭店的名称和地址,没想到明天正好周日,亲戚家五口均休息,也想一起去,我们又叫上了一位亲戚,老少共八人,订好了那家饭店的中餐,准备明天“夏凉震泽游”。
7月16日上午,因昨夜一场透雨,天气果然凉爽不少,大家各自出发,到震泽老街碰头。我们是从镇东牌楼入口处进入停车场,而后沿禹迹路进了古镇。虽说震泽已去过多次了,也对古镇的名胜古迹和历史人文了解一些,每次都拍了不少照片,但是每次都能在不经意间对古镇有新的发现而倍感留念,也许这就是古镇的魅力所在吧!
我们预订的“扬子酒家”在镇中底定桥北堍的砥定弄口,离午餐为时尚早,我们便在老街上闲逛。
我走在廊檐下的青石板路上,看到慈云寺塔、禹迹桥、頔塘河、师俭堂的马头墙,特别是頔塘河迎水面驳岸两侧新添了喷雾装置,绵延整条老街,不仅煞似好看,而且更为暑夏增添了许多清凉之意,令我耳目一新,便拿出了手机又拍了几张风景照。
河面烟雾缭绕,两岸水汽氤氲,老街的景色逾显得朦胧静谧,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令人陶醉不已。亲戚家的小孙女十岁出头吧,十分活泼,今日还特意穿着学跳舞的民族服装,与此情此景到是十分匹配。拙荆学过摄影,便架起拍杆引导小孩在烟雾中的河埠上、在古街道的廊棚里,做着时而掬水玩耍、时而花伞摆姿的各种态势和动作,留下了天真烂漫与古色古香相得益彰的影像。
虽说是今日夏凉,室外毕竟有些闷热,一行人都有些微汗。我们在老街买了点土特产,一路欢笑即到了重建好的底定桥,新建的“大桥头”特别引人注目,今年新春来时还没有全部竣工,现已整体完工通行。因详细地听过陈志强老师讲过该桥,我便对亲戚们“现学现卖”地讲了该桥有千年以上历史,桥名出自《尚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并对这八个字进行了解释。特别强调了东西两向的桥联是由我的诗词老师陈志强先生受邀撰写的:
东向对联:
万顷碧波翻,千载蚕乡滋惠泽;
三江兰棹过,两塘市集涌丝潮。
西向对联:
禹迹映浮屠,百八钟声天际响;
蠡踪遗雁齿,千年荻水画中来。
我站在不同的角度为底定桥拍摄了照片,但因河边的围堰没拆除,场景显得有些零乱,桥与水亲合及倒影画面皆不佳。
到了酒家,上二楼,直奔今天的主题——午餐。女老板做招待,早就为订桌开好了空调,沏好了一壶尚好的安吉白茶,此时包厢凉快、香茶可口。亲戚的儿媳说,这是家网红店,征求大家意见,结合大众点评,点了十来道该店的拿手特色菜,价格还是蛮贵的。
还没有到饭点,客人不多,我们的菜一会儿就上齐了。满桌的美味佳肴,看着就令人馋涎欲滴,品尝后更觉得“色、香、味”俱全。
清炒虾仁是鲜活的太湖虾刚掐出来的,可谓太湖美味;蟹黄蛋清煲也是刚活剥的六月黄,这个季节也很少吃到;笋干焖五花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酱鸭是本店的秘制招牌菜,味道肯定可以;红烧杂鱼均为野生小鱼,微辣带甜;几道蔬菜的做法也各有持色。
我们以茶和饮料代酒,品味着具有江南特色的美味佳肴,吃得津津有味,每道菜真得都很好吃,胃口大开之余,全部光盘。
中途,我走出包厢,在吧台抽根烟,见二楼、三楼的包厢都满了,由此可见,此家的菜肴肯定不错的,据说周末和假日,如不订桌是吃不到的。
说实在的,我的嘴是“很刁”的,近两年不方便时,宁愿在家煮方便面也不愿去外面的饭店。而这家远在震泽的的小饭店却让我意犹未尽,若再来震泽一定是回头客。
因为我细读过震泽的简介,其中有写古镇的名句:“一湖天堂水,千载震泽丝”。席间,我又“情不自禁、打开话匣、夸夸其谈”,讲了震泽古镇的名胜古迹和历史人文,特别是对慈云寺塔、禹迹桥、頔塘河、文昌阁、师俭堂和古镇八景作了一一介绍,为一餐可口的饭菜,添了不少文雅的佐料,也使大家对古镇大开眼界。
饭后,小坐一会,便走上宝塔街,漫不经心,信马由缰。我本想参观一下师俭堂,但午时出太阳了,很是晒人,大家都想找个落脚的地方休闲一下。还真巧了,蓦然看到一块醒目和熟悉的门匾“丝立方”,推门入内,见前进临街做丝绸服饰生意,后进面河为茶室,楼上则均为茶坊。老板娘正在招呼客人,见到了我们,象久别重逢的朋友,寒暄问候之余,请我们上二楼雅座。
原来,老板娘前几年在吴江盛家厍开过“丝立方”门店,在最需要人手帮忙的特殊时候,找到我已退休的拙荆帮她看店,大约有年余时间,我也经常去店里送饭、晃悠,她们之间关系也算甚笃。
我们在雅间临窗坐着,老板娘给我们泡了绿茶和熏豆茶,端上数碟瓜子、果仁、西瓜之类的小吃,我们自己包里也带了几色水果,很是丰富。
尽情地享受着空调和茶点之余,我对茶楼观察一番。楼下,包括沿河廊棚都客满,楼上还有余桌,顾客也是各式各样,有恋人、朋友、翁妪,口音有本地人、苏州人、上海人,甚至还有大鼻子、蓝眼睛外国人,稀罕吧?一位上了年纪的外国人,见到亲戚家孙女很可爱,还跟我们打着手势比划着要一起合影,我们满足了他的要求。
包间与临河的廊棚有格扇门相通,廊棚不是封闭的,所以只能在梁上挂上吊扇驱热,下面也放了几与凳,供客人品茶赏景。天气不是太热,加上河边稍有凉风,我在廊棚下依栏眺目,整条古街与頔塘河一览无余,东西的禹迹桥和底定桥遥相呼应,霞光与幻雾在水面交相辉映,好一幅江南水乡的图画!她猛然勾起了我的诗意:“可口佳肴膳,清香熏豆茶。倚栏临水眺,一览頔塘霞”。
不知不觉,已近下午四时,茶楼的人也散了许多,此刻,天突然变脸了,眼看黑云压境,暴雨即临,想走已然来不及,索兴坐下,品茶,闲聊,玩手机。
过了十来分钟,电闪雷鸣,狂风卷着暴雨,倾盆而下。我们坐在廊棚内,凉爽、避雨、品茶、赏景,可谓心旷神怡。一切都笼罩在雨幕之中,所有的景色皆若隐若现,雨柱打在瓦砾上,打在青石板上,打在水面上,都溅起很高的水珠,欢腾地跳跃着,眼前廊棚的檐口直泻下来的雨水,形成了一道极为壮观的水帘,在风中摇摆着,象瀑布。我很庆幸能在古镇上看到这一幕极至的烟雨江南风景,想起几年前,在西塘“烟雨长廊”也曾碰到过一场阵雨,那景色至今历历在目,然而与眼前的奇观相此,风和雨都要小许多,景色自然也要逊色许多。这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十分钟后,雨停了,古镇经过新的洗礼,青砖黑瓦更加清晰,名胜古迹更加秀丽,我的心情还沉浸在刚才的景色中,久久不愿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