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校园生活>>

共有 337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读书乃天下第一大好事

发表日期:2023年8月2日   作者:徐国华

编者按 通讯员大多学历不高、专业不对,仍然坚持不懈地学习写文章。不为名,不为利,本性使然,为了一颗热爱读书和学习的心,修身养性,老而不迷,老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成语、名句、文章等可以说多得不可胜数,笔者在写此文之前略微查了一下,便达百条之多。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中外不同的场合说:“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并教导和要求全民读书,活到老学到老,倡导了学习强国的热潮。

民国进士、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有名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英国大哲学家、作家培根在其《论读书》一文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读书,不仅与个人的命运休戚与共,而且与时代的兴衰息息相关,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显而易见。因此说读书是天下第一大好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历经千古而颠簸不破的真理。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观点站不住脚,认为书读得太多并不是一件好事,我们的祖祖辈辈大多都是穷人出身,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更有甚者,认为没文化不是也能创下一番大业,甚至能做上皇帝。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本来就是鼠目寸光,才薄智浅,孤立而片面地看到了一小部分表象而已,暴露了自身不学无术的本质。

为什么说读书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呢?对多数人而言,这个问题似乎提得幼稚而又突兀,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简单,因为没有人不需要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历史的主流从来就没有认为读书是坏事,纵观中国历史,上到诸子百家,下至历代大儒,无一不是皓首穷经,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曾国藩有家联“万卷藏书宜子弟,一尊满意说桑麻”。虽然身居显赫,但始终用经典集句联“倚天花海照无数,流水高山心自如”来勉励自己,都是书本给了他智慧,能让后人对其崇高敬仰,而被后世许多人誉为“圣人”。

中华文化,历来都想自己的孩子有出息,知书达礼,每一位父母都会竭尽全力,为儿女读好书而创造条件,“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些优良的传统早就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

人类自盘古开天地,就开始积累智慧。沧海桑田,斗转量移,这种智慧就象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智慧越积越多。智慧积累到一定程度,便有了“仓颉造字”,有了文字,便有了书本,从而增加了认知,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升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不断发展。

千百年来,人类积累和发展智慧的手段无非两种,一是实物古迹,二是书籍,而以后者为主。发明文字以前靠记忆,文字发明以后则靠书籍,把脑海里的记忆刻到竹简上、印到纸织上,就形成书籍,贮存了人类薪火相传的智慧宝库。后人必须读前人的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通过代代相传与扬弃,又把新的智慧写在书本上,如此人类才会生生不息,继往开来。

这就象跑接力赛一样,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永远跑下去,智慧和传承永无止境,而这种传承,主要是依赖书本。离开了书本,人类的进化无异于禽兽。

这不等于说不识字、不读书的人就是坏人,就如禽兽,不识字的人,虽然没读过书,但自小就受周围文化与文明的薰陶,耳濡目染得到为人处世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读书。

如今的人类智慧,已达到相当的先进水平,互联网已是囊中之物,外星球也触手可及。这都是书本的传承和发扬而带来成果。不可想象,再过三十年、五十年,人类的智慧和结晶将发展到什么地步?

不读书,不发展,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代的屈辱史,那些不尊重知识,不发展科技而为之付出的惨重代价,还不能令人哀之鉴之吗?

如此,读书不就成了“天下第一好事”、“天下第一大事”了吗?

诚然,历史也有文人因报国无门或怀才不遇,留下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那都是因为封建制度下个别文人的境遇。

中国历代也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历史上有过“秦孝公、秦始皇、梁元帝、乾隆帝”四次大规模焚书的事件,那都是封建君王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强化皇权专治而采取的愚蠢行为,给中华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中国历史上还出了几位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赵匡胤、朱元璋都属此类。

虽说“刘()项()原来不读书”,汉高祖刘鄙视甚至侮辱文人,但他会用人,开国后接受了功臣陆贾的“马上可以得天下,马上不能治天下”观点,逐渐尊重和重用文人。而后的汉武帝更是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文帝虽因各种原因,没有重用旷世奇才贾谊,但对贾谊非常赏识,经常向贾谊请教各类问题。如此种种,为大汉早、中期奠定坚实的基础。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匡胤,虽是行武出身,但非常喜欢读书,更加深谙书本和文人的作用。到了宋太宗即位,更加对文化重视,出了四本大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宋真宗时才完成),而《太平御览》宋太宗赵光义每日必须要看三卷,称“开卷有益”。连不喜欢读书的宰相赵普也精读《论语》后,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大宋,是文人的黄金时代,开创了“与文人士大夫共同治国”的国策。

明太祖与普通武夫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十分优待文人。据史书记载,他行军打仗之际,携重金多方探寻有名的读书人,他对文人的重视,折服了大批文人,其中就包括“自以仕元,耻为他人用”的军师刘伯温。初定江山,便博览经史,学作文章,登堂入室,仅凭他为子孙们起名的“五行命名法”,竟然与化学元素周期表惊人的相似,这就证明出生贫困、起于草莽的朱元璋后来的文化功底。

近代,也有两次大规模的“批孔”运动,分别是“五四”运动和“批林批孔”运动。在“四人帮”极“左”路线横行下,宣称知识越多越反动,专家诬为“反动学术权威”、“臭老九”而接受劳动改造住牛棚,成绩优秀者是走“白专道路”等等。教育质量严重下降,贻误了一代人的培养,给国家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上世纪七十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私营经济快速发展,从事简单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第一批人经济收入快速增长。于是社会上便流传“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等言论,本末倒置,颠倒黑白。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教育逐渐走上正道,明确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子女的读书,成为普通百姓家的头等大事;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的重中之重。如今,我们的国家又迎来了知识的春天。

宋真宗《励学篇》:书中自有千钟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正如我们这一把年纪,退休后还如此热衷于上老年大学,让读老年大学成为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讯员大多学历不高、专业不对,仍然坚持不懈地学习写文章。不为名,不为利,都是本性使然,为了一颗热爱读书和学习的心。想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趣,而不落后于时代,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修身养性,启迪人生。

读书,真乃天下第一大好事!

2023728

0
  • 上一篇:老年朋友居家或外出要加强自身防范
  • 下一篇:因思想过于先进而尴尬于历史的大儒——荀子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