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128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吴江古诗里的黄梅雨

发表日期:2023年8月14日   作者:杨传泳

“时光容易把人拋”,绵愁梅雨何时了?说起雨,自然想到春雨之美,杏花春雨构画出最江南的画卷,给人婉约唯美的印象。江南梅雨形成了水墨烟雨图,正如赵师秀《约客》诗中描绘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然而更多的是,江南梅雨却给人一种厌憎的感觉,巴不得尽早出梅。因为梅雨连绵,带来潮湿不爽。正如宋代梅尧臣《梅雨》中所言:“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

湿霉是梅雨天的时令特性,这些在吴江古诗词里也得到充分的反映。吴江是梅雨的主要区域,“梅”与“霉”同音,梅雨让霉菌野蛮滋长,必然令人抱怨。再说,黄梅与农时密切相关,生于清代的沈云桂写的《盛湖竹枝词》中曰:“昨夜一声小暑雷,今朝翻转做黄梅。问郎何日开秧耙,莫任树头插禾催。”梅雨季节正值芒种节气,农人忙于新栽莳秧,为此,农耕时代,人们对梅雨更为关注。

黄梅天雨水多,有其两面性,洒下甘霖,利于新栽的秧苗生长。但是,霪雨霏霏,却有害作物生长,让人叫苦不迭,怨恨梅雨。吴江古代三贤之一的陆龟蒙诗曰:“今来值霖雨,昼夜无暂歇。”“千家蒙瀑练,忽似好披拂。”诗中抒发了关心民生疾苦的心情。

吴江地势低洼,梅雨季节急风骤雨,造成太湖溢水,毁堤淹田,民居进水,祸害民生。元代唐元写诗描绘洪灾惨状:“吴江水三尺,饥疲粗息天作难。”清代查慎行《吴江田家轩》也写道:“高田去水一尺许,低田下湿流沮泇。牛扉潦退尚留痕,两足泥深难觅路。”形象地描绘洪水滔滔淹田毁路的状况。连爱新觉罗.弘历在《雨中过平望》中叹息:“夜雨淋漓晓未已”,“冥蒙舟度丝烟里”,“独怜纤兵跋泥泞,沾体涂足苦莫比”。坐在龙舟中的皇帝,也发出这一感慨,可见纤兵受水害之苦有多深重了。

封建社会里,农民不仅逢天灾,还遭人祸,可真雪上加霜。比如,嘉庆九年夏五月,盛泽“大水,害稼”。时人周梦台以《甲子纪实》记录实况:当时水位高,按测量水位高低的标尺一一水则衡量,“今年水七则,七则吴江没”,洪水汹涌,“村北会筑堤,村南堤已溃”。农民奋力抗灾,但仍损失惨重:“水车日轧轧,溃堤日潺潺。下有垂死苗,根烂叶色殷。”当官府“勘灾来田间”时,只准灾民将灾情“宁轻毋言重”,否则“令严吏声暴”,最后如此没顶之灾,“不作凶荒算”,很少减赋,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无可奈何,叹息社会不公:“奉之如流水,民岂与官拗”!揭露了黑暗的封建社会制度。

当今,尽管黄梅天里,充满闷热潮湿,墙面会渗出水珠,地板也会湿漉黏滑,晾出的衣物难以快干,然而我们照样过得舒服,这要感谢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0
  • 上一篇:重读《不怕鬼的故事》
  • 下一篇:新吴江人暑期的乐与忧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