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121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有感三则

发表日期:2023年8月30日   作者:翁建中

 

 

不久前,国学班副班长陶玉芳在群聊中说:“与人相处时,对一些非原则性事情,不必太拎得清。要学会做二百五、十三点、猪头崽。”这话虽然有点调侃,但仔细品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与人交往时,对一些善意的、非善意的,正确的、偏面的看法或责备,如果抱着感恩的、开放的心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就会避免不少麻烦。常怀赤子之心,感恩之心。不感到别人是在指责我,总觉得别人是在帮助我,“没心没肺”,虚怀若谷,愉快生活。这样,心中就不会有纠结和烦恼,心地就会坦然、安宁和充满阳光。印光法师“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经常看到如下视频:一些西方国家的老年人不帮助子女做家务,带小孩,而是充分享受属于自己的旅游、玩乐等自由生活。我认为,这些视频看看可以,但也不必过于羡慕。东西方国情不同,文化观念也不同。中国人民向来以勤劳、勇敢、善良、担当著称。中国传统的尊老爱幼理念并没有错,西方一味追求个人享受,忽略家庭和睦相亲相爱并非百分百正确。据说印度传统大家庭的模式还是很普遍。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其它三个都消失了,唯有中国屹立不倒。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只有朝代的更替,优良传统没有丢掉。我这样说,不是反对老年人享受余光,传统与开放如何水乳相融,不失偏颇,这是需要合理权衡的。我们应该继承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在子女工作忙、压力大的现实情况下,恰如其份地承担起做为爷爷奶奶的应尽职任,关心和照顾好自己心爱的孙辈们。这样,祖孙之间才会有真挚感情,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当年成千上万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如今都已进入耄耋之年,各种回忆文章经常见诸报刊和网站。在吴江区档案局和地方志办公室编的纪实文学《难忘的岁月》一书序言中写到:“虽然人们不会主动寻求苦难,但苦难是人生的最好老师。”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对于有知青经历的人来说,这是一段永远萦绕心头的历史,无法忘却的记忆。那里有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有他们的奋斗和坎坷。就说我吧,虽然上小学时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但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失去了上中学的正当权利,十七虚岁(其实还是个孩子)就下乡插队,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在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我通过阅读中外文学和学习马列著作,从中获得进取精神和坚韧力量,并用给农民讲故事等方式,同他们打成一片,融入农村生活。劳动间隙还写写反映农业生产的广播稿,后来被领导“发现”,安排到公社广播站当“土记者”。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苦与乐,泪与喜,都是不可磨灭的青春回忆,也是我人生道路上永远的精神财富。

 

2023829

0
  • 上一篇:清平乐 黄家溪赞
  • 下一篇:一次令人忿闷的医疗纠纷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