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悠久,记忆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其中碑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苏州碑刻文献繁富,是历代碑刻留存最丰富的城市。苏州的碑刻博物馆的碑刻,珍藏着《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平江图》等四大碑刻,保存了苏州的城市文化和历史记忆,多么珍贵。那传神的图像、精美的雕刻、精炼的文瑰宝。它不仅具有绝妙的艺术价值,更有深厚的人文价值,以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吴江,碑刻资源也相当丰富,《吴江历史人物碑传集》一书就收集了1000多篇(件)的碑传,它汇集了吴江历代名人碑传的精华。因为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过程的一门学科,文化又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众多的名人碑传留住了吴江的记忆。譬如,在平望莺脰湖滨的碑廊里,展示《吴江百则故事》百件碑刻。有古老传说的“大禹斩龙”,文化名片的“张翰思鲈“南社风范””“江村经济”,爱国爱乡的“胜墩战倭”“三野烈士”,科技创新的“学究天下”,还有官吏廉洁、立志成才、为民造福等等碑刻,讲述历史发展中的吴江故事,折射吴江历史和人文的光芒,有助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公德。
在吴江现有的碑刻中,改革开放后新置的不少,例如,吴江文庙建有“历代名人咏吴江”碑廊,这些前贤的佳篇佳句,是吴江水乡风光的写照,也是人杰地灵的佐证。静思园里设有吴江科学家在内的历代科学家遗像碑廊,为科学家非凡的业绩勒石颂德。先蚕祠建有丝绸诗画碑廊,刻有小满戏图及丝绸诗词,凸显了吴江丝绸文化的地方特色。这些碑刻采用阴刻手法的石雕技艺,图案精到,线条流畅,繁而不乱,不乏书法杰作,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其反映的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科学、人物、宗教等,留住了吴江时光,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
吴江的碑刻往往存于通志的章节中,使庋藏“深闺”中的碑刻保存至今,化身千百,让人们从方志中看到这些“替身”,发挥其文史价值。比如,明代弘治《吴江志》录入《梁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公野王传》碑刻,盛赞“其励精力学,皆人所莫及。”撰《玉篇》《舆地志》各三十卷。“《玉篇》一书,万世字学不可缺者,公功大矣”。清乾隆《吴江县志》选入碑刻《赵磻老传》,又有明钱溥记的《重修垂虹桥记》。明末清初光学仪器制造家吴江孙云球,幼年随父迁居虎丘山下,故《虎阜志》载有《孙云球传》的碑刻,表明他是我国民间最早制成望远镜者,并留下《镜史》的遗作。
吴江现存的古今碑刻,主要有人物的碑传及其重大事件的碑刻,见证了吴江的故事,成了诠释吴江历史的“字典”。周宫傅祠祀清乾隆年间的工部尚书周元理。御碑亭内御碑是苏州地区唯一一块皇帝祭祀大臣的御碑。石碑刻着谕祭文,称颂周元理“鞠躬尽瘁”“性行纯良,才能称职”。原藏于江阴文庙的《清嘉庆上谕碑》,于1998年发现,该碑由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志伊等勒石建碑的。该碑记叙了惊动朝廷的吴江官场丑事:嘉庆年间的吴江知县王廷瑄,没按旧例,将漕粮盈余分拨给生监,引发314名生员到漕仓闹事,并以此告他贪污。他为平息风波,便挪移库银2万余两应付。此事惊动皇帝,发圣旨,斥王“昏庸不职,依拟应斩”。训诫生员“强索规费,此直无赖棍徒之所为”,“务使该生监痛改前非,安分守法”,”“倘该生监等不知悛改,仍蹈故辙……从严治罪,决不宽贷。”《吴江丝绸志》(2016年版)选录的重修济东会馆碑记,反映了“盛泽为吴江巨镇,在昔尤为繁盛,各省商贾鹜趋麕”的盛况。松陵学舍碑记,系苏州知府雅尔哈善为学舍(现程开甲小学校址)建成而作的记,记载了于乾隆九年捐建学校的情况。《盛泽镇志》(2021年版)选录的炳麟图书馆概况,这一壁碑介绍了唐炳麟唐仲英父子为振兴教育、造福桑梓而捐建图书馆的善举。同时选录坐落于南麻的知青亭碑文,反映了“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情况:知青“受命再教育,遂共当地父老,日未出而劳作,日已落而荷锄,夏躬双抢,冬践太湖”,艰苦稼穑。表达“今我来思,莺歌燕舞,额手称庆”的欣喜之情。
可喜的是,一些碑文,散发出家国情怀的热情,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钱涤根烈士纪念碑,碑文讴歌烈士的英勇气概:“加入同盟会,论齿未冠也”,南征北战,为讨伐孙逆传芳,“于沪谋起事,受指挥者数万。谋甫定,为逆将李宝章袭,不屈,一月十六日,侵晨断头死。”就义时,“烈士性亢爽,目光炯炯,遇事一语而断。”九五国耻纪念碑,是丽则女学师生声讨袁世凯于1915年5月9日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而建碑明耻。吴江党史馆展示碑刻《善骏堂记》,追忆“游击县政府严墓区区长钮骏与其父钮善(县政府二科科长)同时惨遭日军杀害”的惨案,民众为纪念他俩,建造展示钮氏父子抗日事迹的“善骏堂”,并将一些桥、乡分别命名为善骏桥和善骏乡。这碑刻反映了吴江人民的抗日精神,对爱国志士的崇敬。《吴江市志》(2013年版)选录8块碑铭,其中由中共吴江县委、吴江县人民政府立的《盛泽地区水利工程兴建纪实》碑,记述的是在改革开放时期,盛泽人民建起当时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早、工程规模最大的集镇防洪除涝治理工程。碑文写道:“盛泽镇、乡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集资柒百柒拾叁万元,于1987年底启动工程,数千民工和技术人员,冒严寒,顶酷暑,日以继夜,连续施工。历时一年,竣工,并验收合格。”工程完成,“望四闸高耸,二站虎踞,长堤蛇舞,石坡坚伟,舟楫畅通,水波不兴,多年水患根除,百姓期盼如愿。”盛赞该“工程之兴建,实为人定胜天之壮举,建设吴江之实事。艰苦创业,启示尤深:凡我公民,热爱家乡,同心同德,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则万事可成。”情深意切,民意欣喜,溢于言表。
吴江的碑刻中,有关名胜古迹的碑文,体现了吴江文化充满灵性、婉约、诗意精巧的特色。或言简意赅的简介,或诗般语言的颂辞,描绘了吴江梦里水乡的江南胜景。例如《吴江市志》垂虹景区简介:垂虹桥“虹霓卧波东吴绝胜”“华严禅寺浮屠傲天,煌煌学宫英才辈出。三高鲈乡祠亭映辉,臞庵盘野浮玉成趣”。“当今盛世,修古桥遗迹,造华严塔,建计成园……佳景宜人,美哉垂虹。”囊括主要景点,给人以美的享受。
另外,有的是家族范围内的碑,例如,柳亚子纪念馆存有家谱碑,镌刻了柳氏四代人的世系、行状和事迹,为研究柳亚子提供了可靠的材料。有的是墓碑,则为编撰方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明代卜舜年撰写《先府君景川公墓志铭》,碑刻介绍了父亲生平及其事迹:“府君脱抱即超敏,读书数行下。”“成年后“爰投笔击剑,习骑射”,“”雄服打马走塞外”,“举马策指点古事兴亡”。对后辈家教甚严,“呼置膝前,命咬菜根,日使习蔬食,又命抱薪,命牧羊,命煨榾柮,命涤溺器”。写得惟妙惟肖。这些内容被《盛泽镇志》(1991年版)所采用。金天翮写的《救夫殉学王同惠女士墓碑》,详述费孝通王同惠夫妇蜜月期间“入瑶山作特殊民族之研究”,“导者先行不回顾,二人迷失”,见竹藩之聚落,“孝通探身入,讵足踏机关,礧石交堕,压孝通身之半,折其胫,盖虎阱也。同惠奋身出孝通于厄……虽悲呼无与为援”,以致身亡命殒,“七日得尸于涧谷”。碑文表达了对学者夫妇深情与献身科学精神的赞颂。这些碑文成为研究吴江名人不可或缺的资料。
值得令吴江人骄傲的是,这些碑刻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所以保存至今,是吴江人倾心珍惜文化不懈努力的成果。例如,周宫傅祠的御碑亭部件,在“文革”期间,有心人为防被毁,将其埋于地下。而今它与置于草丛中的御碑一起,终于重见天日,修旧如旧。又如,丽则女学的“五九国耻纪念之碑”,当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免遭破坏,由无名氏爱国志士埋于地下,故虽学校成日军兵营,仍幸免破坏。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绿化校园时发现此碑,于1982年重立。震泽贞惠先生碑亭,碑文颂扬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施则敬的才干和公德:“贞惠先生,贞足干事,惠以养民,敢砻玄石,以表潜德。”“君子有惠,惟民之思,德交而茂,理和而慈,景是轨躅,永为世师”。碑刻被毁。文革后,震泽镇政府按碑文拓片,恢复此碑,并修缮碑亭。更为庆幸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吴江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碑刻文化,对碑刻不仅组织化、制度化、体系化地收集整理、抢救碑刻文献,保存了江南?文化记忆;而且在新建的公共设施建置碑刻,丰富了吴江文化。
碑刻有述德、铭功、纪事、纂言的功能,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信息硬盘。它保护传统文化、又彰显新时代吴江文化的魅力之事业,提升了吴江城市的神韵和活力。它有利于展现碑刻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挖掘出中华传统美德及人文精神,进而转化为我们今天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留存的碑刻带领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与那个时代乍然相遇。尽管历史的痕迹在沧海桑田中逐渐斑驳褪色,而碑刻却将它留下深深的印记,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拽回的吴江历史现场,探覓到吴江文史的“时代密码”,增强文化自信,从而看到脚下的来路与去路,昂首挺胸,奔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