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173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话说“新杭市”

发表日期:2024年3月29日   作者:杨传泳

明清以来,绸市得到蓬勃发展。《嘉靖吴江县志》载:江南运河“自平望南行至秀水县王江泾,凡三十里,曰土塘。”土塘沿途形成了黄家溪、新杭及浙江秀水县王江泾三绸市,拥有璀璨的丝绸文化。

大运河历史上造就了盛泽、黄家溪、新杭三绸市,至今,在吴江的方志里,盛泽、黄家溪的古今方志均已出版,唯独新杭绸市少有记载,且在原址改为史家浜、旸桥港,现合并为“群铁村”,可谓消失了的地名。有幸的是,为了给新杭留下历史印记,保持了地名的相对稳定,盛泽镇依托这一古地名,将新建的道路命名为“新杭路”,使“新杭”这个地名得以延续。

关于新杭市,在古代方志有所记载,只是寥寥几笔。嘉靖《吴江县志》中记载,“以市名者十”,其中有盛泽、新杭。“曰盛泽。在二十都,离县治西南六十里,居民百家,以锦绫为市。曰新杭。在二十一都,离县治东南九十里,居民千家成市,其南接嘉兴王江泾。”由此可见,新杭发展早于盛泽,当时还比盛泽繁荣。

江浙一带,有的乡镇被一条市河分隔为两县两镇,例如古代的青镇、乌镇居市河东西两岸,分别为桐乡、吴兴所治;自清雍正起,平望被运河分隔,属吴江、震泽二县所辖,新杭市亦如此。一条一里半长的市河将南北两岸的街坊分归两省所辖:北为江苏吴江,南为浙江秀水(嘉兴),其紧密程度正如古诗所曰:“秀水吴江两岸临,一川划出各乡音。侬家来往如梭织,那定吴歈与越吟。”同治《盛湖志》将其列为村庄,着墨不多:“新杭市在镇东南五里。二十一都糟字圩,与浙江秀水县王江泾接壤。江浙限一水为界,有太平桥,水阴皆王江泾镇,水阳为新杭市。浙人呼为河北埭。”而王江泾为河南埭。这条市河,即《吴江市志》所述的水环境跨省监测断面的“后市河”。河上自东向西建有三桥:回龙桥、后兴桥和太平桥。以上三桥,被视为“连结吴江县与秀水县境的脐带。”现只剩太平桥,改建为水泥桥,系江苏省界。只因地域相连,民间相亲,同俗共气,故清宣统秀水县王江泾出版的《闻川志稿》便将新杭的乡情列入其乡志之内。《吴江丝绸志》对新杭绸市较前加了不少记述:“新杭即今吴江县盛泽乡群铁村,与嘉兴县王江泾一水之隔,在区域上虽为两省分治,而经济上却一直融为一体,成为具有丝绸生产和集散功能的市镇。”然而,关于新杭市的地理、建置、人物、经籍、旧闻,在《盛湖志》虽稍有记载,可供采摭的史料甚微,难以体现新杭市古往沧桑之变迁,加上好多历史文化遗存消失,甚为可惜。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近年来,研读吴江相关方志,查阅嘉兴市秀洲区出版的《闻川志稿》(注释本)、《〈闻川志稿〉研究》、《王江泾镇志》(20216月版),挖掘出新杭市的不少文史资料。盛泽与王江泾的不少文史资料为两地人氏互补而成,相得益彰。闻川即王江泾,《闻川志稿》参校者沈云桂,为祖籍秀水、生于盛泽之名士,对盛、王的地情稔熟于胸。《盛湖志》校阅者系秀水人陶葆廉,云:盛泽镇“与吾泾镇尤若唇齿相依,错居两镇间,……或家泾而贯吴江,或家盛而贯秀水”。正如清代陈毓乾诗曰:“郎住吴江妾秀州,问郎只说住桥头。桥南桥北分乡县,桥下水流终合流。”所以,二者虽然分别为两省所辖,但密不可分,所记之事,其中一些人、事、物重合,也在情理之中,委实可信。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开平前,吴江未曾建县,新杭市原属嘉兴。明清以来,王江泾人将其视为王江泾集镇范围来记载,称之为“河北埭”,王江泾称之为“河南埭”。但于传统的王江泾古镇街坊来说,依旧作为秀水县王江泾镇的一部分。由此,《闻川志稿》对新杭市的记载,比《盛湖志》更为详细,可信度较高。现择要梳理出新杭市的沿革、境域、街坊、名胜、桥梁、园宅、寺庙、人物、文苑、坟墓等内容。

沿革。春秋时,新杭市为吴头越角,五代后梁开平之前,处嘉兴澄源乡境内。此后,为吴江所辖。《盛湖志》记:新杭市“浙人呼为河北埭,前明破倭处”。新杭人柔能养蚕织锦,刚可与敌同焚。明代嘉靖二十四年(1555),“岛倭出没来海国”,黎民“哭声动天走避贼”,朝廷“遣将隶兵有奇策”。总督侍郎张经遣总兵俞大猷等围剿倭寇于江浙交界的夹河,得到新杭、王江泾民众的大力支持,获得大捷,歼敌5000余人。故倭寇之骚扰“小有残损,尚无大害”。咸丰十年(1860),四月二十六、二十七日,太平军与清军在黄家溪、新杭、王江泾一带激战,以致夷为平地,太平军获胜。故在太平天国时划归绣()水县管辖。长期来,为吴江县所辖。

境域。《闻川志稿》对此有2处记载:“新杭里,泾北,属江苏吴江县。古澄源乡二十一都之东南境也。所属圩:糟、亲、糠、厌、戚、故、尘、宿、小霜。”其中,王江泾“镇北二里,吴江界亲字圩杨家村,有东浜、吴家浜、铁店浜、普胜庵”。“厌字圩,镇西北二里,属吴江,有明伦祠”。“打铜汇〈盛泽称打桶湾)属吴江糠字圩,居人多锺姓,善制响器”。“新杭里,俗称河北埭,在江苏吴江县糟字圩。““弘治《吴江志》:新杭市与程林、前姚、李墩、下姚四村,同属澄源上乡二十一都”。这些记载将新杭市的界域讲述清晰,说明新杭市的乡脚不只当今的群铁村,还涉及现在的前跃、兴桥等村。难怪民国36年,将盛泽镇区东南部南澄、镜源乡扩并为新杭乡,19496月,达2332户,10339人。

街坊。清代的新杭绸市集中在河北埭的街坊里,主要有屈家弄,四店弄,桐油弄,当弄,横弄五条弄堂。

新杭绸市是屡经变迁才形成的。明代天然痴叟《石点头》一文,描述新杭、王江泾一带“近镇村坊,都种桑养蚕,织绸为业。四方商贾,俱居此收货。”新杭已成为一个具有丝绸生产和集散功能的集镇。清康熙年间,买绸者携秤到澄溪桥,借韦驭庙(《闻川稿志》称之为“苇渡庵”)贸易。乾隆年间,高家埭一带始出现绸庄,称老绸庄。嘉庆、道光年间,绸市移至南廊下。新杭绸市吸收盛泽东南一带农村的绸匹,再经水路外运。宋景和《新杭市》中的“锦绫织就费千丝,花样新鲜是折枝。估客不辞千里远,新杭桥外卸帆迟”及张燕昌《鸳鸯湖棹歌》中的“估舶连樯千里集,新杭桥外贩吴缯”,描述了新杭绸市的兴盛。再从陈毓乾《新杭竹枝词》中“有时千匹万匹练,却上江船汉口行”,可见当时新杭绸匹溯长江而上,到达九省通衢的汉口,再转销到中原各地。自清咸丰十年后,太平军与清军在此激战,夷为平地,绸市荡然无存,此后便一蹶不振,连同黄家溪、王江泾等地的绸庄、织户大多迁至盛泽,进行丝绸贸易。盛泽因社会环境相对较为安定,便吸纳太湖流域的诸镇绸商、织户,绸市更加兴旺。

名胜。石界兜,《盛湖志》载:“其地有江浙界牌,故名。”浙人称之石家兜,明朝灭亡时,有个曾在崇祯宫中任职太医院判的御医带着秘籍来此行医。此人姓米名承显,字明吾,子孙世承其业。莲花墩,地处盛泽王江泾交界处,雁湖之东北。墩上有七处名胜:濯缨矶、莲花庵(明为关侯庙)、褥学轩、小沧浪、笛舫、功德林(在莲花庵中,供地藏王)、西沧浪。《盛泽镇志》记载:它“与王江泾相近,古名濯缨矶,四周皆水,有某元人遗迹。乾隆五十年(1785),新杭人宋景和偕同志者筑屋如舟,名小沧浪,在其中结诗社。”后毁于战火。同治初年,杨象济在隔岸筑一亭,仍名为濯缨,今废。《闻川稿志》作具体描述:故址可半亩许,林荻鱼鸟,其气苍然。东有石勒“濯缨矶”隶书三大字,为巨浸剥蚀,没于水涯,水落则见。小沧浪在莲花庵旁,乾隆乙巳,宋景和偕同志筑屋如舟,结吟社焉。水次插荷万柄,花时游艇吟赏,云裳水佩,恍入画图。濯缨矶因四周水中遍植莲花,故又俗称莲花墩。西茶亭,在故字圩,旁有小庵,塑大士。洞真宫,在程林村,字淳熙二年建。明万历间修。小宸洲,在尘字圩洞真宫南,建置无考。《闻川志稿》曰“院前石上有弓鞋印,俗传宸洲娘娘古迹”,沈周诗曰:”踏破青青一径苔,碧云深处洞门开。紫芝瑶草春长在,前渡题诗今又来。”

桥梁。新杭市与王江泾共拥一条市河,现名清溪。河上自西向东有太平桥、后兴桥、回龙桥。《闻川志稿》有详述:太平桥,建于康熙年间。旧三孔,道光戊戌重修。咸丰庚申被毁。后兴桥,康熙三十七年(1698)曾经重葺。乾隆甲戌(1754)十月兴工,费银三百两。三孔,咸丰元年里人重筑,庚申毁。回龙桥,原名新杭桥。建于康熙年间,康熙庚戌、嘉庆庚午皆经重修。本石环洞,咸丰中毁。同治九年,杨象济架以木。光绪己丑,杨文清、杨文海、姚福森、徐椿、周春园、顾宝清等人重筑,复其旧。后兴、回龙两桥,半跨吴江糟字圩,半跨秀水北结圩。澄溪桥,旧志作长溪桥,即登云桥,去新杭市一里,明万历间建,初为十一孔。雍正八年,僧定三募资重建,改为五孔。同治六年小修。甲寅,吴江钮文乾等改筑三环洞。《断手僧募缘建桥碑记》由吴江周太史兆基撰文勒石,详尽叙述建桥事例:盛泽善士钮君云峰,商之绸业诸领袖陈葵仙、汪鞠如等,就乡之鬻缯者,每疋取钱若干,阅三四年积成巨资,经始于甲寅(1854)秋七月,改为三环桥,造端闳大,规模壮丽。工未及半,钮君遽撄疾不起,临危犹谆谆以桥工为嘱。诸君皆诚笃君子,督工饬匠,巡视无懈,至丙辰(1856)春末竣,共费银一万数千两有奇。值得称赞的是,钮君年才四十途,勇于任事,在建盛泽西白龙桥时,登瀛桥诸工,皆首创而成之。西杨桥,跨厌字、糟字两圩,处王江泾镇北杨桥港,上曰西杨桥。《浙江水利备考》称此为洋溪。在石家兜西北,乾隆三年重修。桥下有藉安亭故址,残碑泐不可识。

园宅。新杭因丝绸而兴,出现宋、屈、计、李等名门望族,兴土木,建第宅。东庄,一个颇具规模的庄园。庄主宋国显为金华文宪公(即宋濂)后裔,顺治初由盛泽迁居于此,直至玄孙宋景和,先后筑锄菜轩、.春晖堂、古芸阁、编竹斋、桂芬楼。谦吉堂,明进士、大理寺评事屈儒第十二世孙屈有成所居。古香园,屈有成的妹夫、清布政司理问沈垣之宅,宅中有经义堂、评韵草堂。闻园,计光焕所葺,中筑“卷石山房”,购花石以自娱。计家宅院,为候选都司昭武公计鉴后裔所建,其中红豆斋,在计家浜,计哲居之,绕屋种梅,更号梅癯。宝墨楼,系诸生李王猷所筑,以贮法帖。他所居的浅碧斋,藏书数千卷,穷年伏案。

寺庙。主要有任公庙,俗称财帛司庙。庙中之神是山西潞安人任环,明嘉靖时为江苏右藩司库,因抗倭有功,民众筑庙祀之。北社庙,俗传供奉唐太宗第十四子李明。万寿庵,又称,神仙庙,明代诗僧雪公曾住此庵。庵中主祀吕洞宾,每年四月十四,士女进香,游人众多,谓之“轧神仙”。明伦祠,在江邑厌字圩,明伦庵旁舍,祀宁绍台道仲孙懋及其殉难者。杨象济《记》:“闻川明伦祠者,祀死者诸公及殉节妇女而作也。”

人物。清代文宗九年己未补行乙卯,正科举人李葆恩,号咏裳,府学中迁训导,武科第贡生。嘉庆三年戊午,宋景和,字蓝岑,号金庭,岁贡,就职教谕,历署崇明、丹徒教谕,晚年结小沧浪诗社。咸丰五年乙卯,吴兆基,号粹峰,副贡。越二十年,复于光绪丙子与子清荪同登贤书,为举人,艺林传为佳话。光绪六年庚辰黄思永榜,以知县分发山西即用知县。李道悠,字子远,早岁补诸生,即弃帖括,专力于诗。沈景修,字汲民,号蒙叔,咸丰辛酉拔贡,历署宁波、萧山、分水、寿昌各学校官,赏戴蓝翎。李景昌,字耕亭,号琴溪,监生性聪颖好学,平生恤宗族,慎交游,重然诺。兄菖,字润芝,监生,豪侠好义,能济人缓急。李王猷,字显若,号耘庵,震泽籍诸生,闭门读书,寒暑不辍。屈茂垣,字星阶,号壬叔,监生,天性孝友,醇谨谦让。年四五十,事其异母兄庆镛,日共一室,每出心厂偕,怡怡如幼时,乡里称之。

文苑。新杭里中不乏诗礼人家,诸儒士留下不少诗文,以从事米业的李氏三兄弟梓行诗文为最。李太昌、其子李王熊、曾孙李道悠,分别著有《听泉遗诗》三卷、《惟适草堂吟诗稿》、《竹里诗草》十二卷和《丛缀》二十卷。李福昌著有《伴梧诗存》。李景昌结小沧浪诗社,其次子李王猷、三子李王伟分别著作《菰烟芦雪集》六卷、《学步吟雁湖小草》。

坟墓。陶氏鹤翅坟,吴江境内宿字圩之阳,丑未向。陶盘古延青田刘伯温所定,俗称“鹤翅坟”,旧有地及圩荡等四十亩。鹤翅坟之西有丹崖居士陶勋墓。永州知府汝泰墓,在亲字圩。益阳知县杨志鷟墓,在南雁荡西,戚字圩三图港朝阳庙。五烈女墓,在回龙桥北。

参考资料

《嘉靖吴江县志》《吴江市志》《盛湖志》《盛泽镇志》《闻川志稿》《〈闻川志稿〉研究》《王江泾镇志》

0
  • 上一篇:碑刻里的吴江时光
  • 下一篇:提倡“与人为善”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