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校园生活>>

共有 14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宝带桥与垂虹桥

发表日期:2024年10月3日   作者:陈志强

(来源:2024-10-02 08:40:00 江南时报)

 

苏州有两座连拱古石桥颇有名气,一座是位于吴中区长桥街道的宝带桥,一座是位于吴江区松陵街道的垂虹桥。

宝带桥,俗称长桥,傍京杭大运河西侧,跨澹台湖口,与赵州桥、卢沟桥等合称为中国十大名桥。全桥用金山石筑成,桥长316.8米,桥洞53孔,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该桥创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唐代为发展漕运业,加快转运三吴地区的贡物北上进京,苏州刺史王仲舒捐出自己的宝带助资始建古运河边的纤道,因此桥以“宝带”命名。南宋绍定五年(1232)、元代、明正统十一年(1446)、清康熙九年(1670)、道光十一年(1831)、同治年间、民国年间多次重建重修。2001年,宝带桥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垂虹桥,旧名利往桥,俗称也为长桥,位于京杭大运河与吴淞江故道(长桥河)的交汇之处,以前以“江南第一长桥”闻名遐迩,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其时为木结构,有一座名曰“垂虹”的亭子翼然立于桥心,桥洞最多时为99孔。元泰定二年(1325)易石重建,为62孔(也有64孔、72孔的记述),桥长450余米,桥中间有三大孔凸起以通舟,两堍立“汇泽”、“底定”二亭。易石重建后,元、明、清三代期间多次进行修缮。民国四年(1915)重修时,见有44孔,其余埋在地下。该桥坐落在江河交汇处的宽阔水面上,远远望去,“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其壮丽秀美,独步江南。桥东南堍还耸立着一座华严宝塔,构成了“长桥塔影”这一水乡特有的景观。垂虹桥自宋代始建起,即被誉为“三吴绝景”,数百位历代名人为其吟诗诵词,泼墨作画,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岁月流逝,垂虹桥历经沧桑。由于年久失修,于196752日晚大部分塌毁,所幸东西两端存有桥洞,东端为10孔,西端显露7孔,尚有约4孔埋在地下。201910月,垂虹桥所留遗存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带桥与垂虹桥多有交集,先从吴江松陵的浮玉洲桥说起。该桥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通往古镇同里的大窑港交界之处,其来历非同一般。传说南朝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还是一位抗洪英雄。一年秋天,连日暴雨,湖水横溢,吴江城里城外到处是痛哭哀号声。顾野王带人来到北门外,登上三里桥顶察看水情,但见浊浪滚滚,四郊白茫茫一片,心急如焚,想道:“吾乃朝廷命官,应以百姓为怀;湖水如此肆虐,岂可听之任之。”随即脱下官帽,大喝一声,把官帽投入水中,想以此镇住湖水,可是湖水猛涨不退。顾野王又俯身脱掉靴子,再猛喝一声,把靴子投到水中,湖水还是上涨。顾野王毅然脱掉官袍,怒喝一声,把官袍投入水中,湖水还是汹涌不止。顾野王仰天长叹一声,肃立桥顶,突然纵身跃入滔滔洪水之中。左右急忙伸手去拉,桥下的恶浪狂潮早把顾野王卷得无影无踪。说来也神,湖水悄然退去,顾野王的遗体浮到三里桥东南侧一个杂草泥沙墩旁,小墩越积越大,成了一个小洲。吴江百姓为纪念顾野王,把他葬在小洲上,并立庙祭祀,取名“顾公庙”,又名“喝潮王庙”;洲名取为“浮玉洲”,其“玉”指顾野王所著的我国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还建了一座浮玉洲桥。后桥上镌刻了两副对联,其中一副为:

 

十里波光连宝带;

一弯月影映垂虹。

 

上联中的“宝带”,即指浮玉洲桥北侧的宝带桥;下联中的“垂虹”,即指浮玉洲桥西侧的垂虹桥。

吴江“投之以桃”,古桥上的对联将宝带桥和垂虹桥撰写在了一起,吴中也“报之以李”,在宝带桥南侧不远处原有一座尹山古石桥,横跨大运河,为苏州地区著名的高桥之一,桥上镌有两副对联:

 

远道望松陵,一桁山光分旭彩;

回波通笠泽,连樯云影压春潮。

明镜翦双流,十里津梁萦宝带;

长虹规半月,万家烟树溯金阊。

 

这两副对联将垂虹桥所在的吴江松陵与笠泽(太湖)、宝带桥、金(门)阊(门)等远近景物连在了一起。

将宝带桥和垂虹桥融为一体的,要数苏州籍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吴湖帆。吴湖帆(18941968),名翼燕,字遹骏,号倩庵,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他的山水画从“四王”、董其昌入手,踪及宋元两代诸位大家,博取众长,融铸新貌,为20世纪前期海上画派的“盟主”,专攻山水,也能画花鸟、人物,其绘画技法一方面来自于其师苏州书画名家陆恢,一方面得益于他的家学和家族收藏,其祖父是清代著名学者、书画家、金石学家吴大澂。吴湖帆画有一幅《宝带垂虹》,是他于1949年临仿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的一幅山水画。

此图的名称“宝带垂虹”,有点耐人寻味,可以看作是两座桥,宝带桥与垂虹桥。但吴湖帆的《宝带垂虹》图上只画有一座桥,因此,可知画家笔下之桥非是记实,而是艺术性地再现,可以说是宝带桥与垂虹桥融合体的再现。

吴湖帆在画中题写了这幅画的来历:“宝带垂虹。沈石田(即沈周)有吴中十二景图册,十余年前余曾临一过。回忆仿佛,写此一景,用笔大概,不求形似。己丑(1949年)五月,吴湖帆。”沈周为垂虹桥画有多幅画,现存的即有三幅,一幅为《垂虹暮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幅为《吴江图卷》,也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幅为《垂虹桥》,现藏上海博物馆。

吴湖帆的《宝带垂虹》与沈周的原作差异颇大,这幅画属于背临(指将其笔墨章法熟记于心)。沈周的原作为小品尺幅,吴湖帆将之改成了立轴大画,从构图上采用全景式构图,让画面看上去更加饱满耐看。画中河水曲折纵横,构图形式原始于北宋院体画家,经过历代传承到了吴湖帆这里,又融入了透视方法,让画面看上去仿佛延伸到天边,看上去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比自然之景更加幽深旷远。

0
  • 上一篇:与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 下一篇: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