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35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照片里面有故事

发表日期:2024年12月11日   作者:刘立江

1129日,参加了苏州市吴江区老年大学学友们全国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分享会,现场观看了这些优秀作品,聆听了校有关领导、专家和摄影作者的评价和心得体会。作品都拍摄于我们日常能见到的景物,但作者通过角度位置、光线影像,将情感与诗意交融,画面有了更深度的欣赏价值和内涵领悟。本人属于肤浅的摄影爱好者,更多是用写实手法,把摄影过程和影片后期制作做为记录事件的工具,至今保留的照片近万幅。数码技术普及后保存了大量电子文件,还将以前的老照片扫描保存进电脑硬盘。每每浏览这些照片,总会涌动思绪的涟漪,记起一个个故事。

一、母亲的爱好

母亲从年轻时就喜欢照相,唐山大地震前,保留了许多照片,有的装在相框里挂在墙上,有的放在鞋盒里。由于地震后保存不当,大部分照片损毁,我至今仅保留了一张母亲十七岁那年与天津小姐妹的合影。母亲祖辈是天津一家工厂的资本家,祖父因吸食大麻致使倾家荡产,沦为无产阶级,母亲1932年出生时仅赶上几年的富足生活。但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喜欢留下人生的影像。据母亲讲,她曾有幼儿时的照片,那张与小姐妹的合影是1948年在天津照的,这张照片母亲特别珍惜,因为差点成了阴阳两别的遗照。母亲因为家境落败,16岁时嫁到河北省唐山市,受到那个男人的虐待。那时正是解放战争时期唐山市解放的前夕,母亲性情刚烈,在朋友的帮助下逃婚回到了天津。住了一段时间后,准备回唐山解除这段不幸婚姻,赶上了平津津战役激战,被困在了天津。一天她出去打酱油,一颗子弹从她头上飞过,射在墙上,给她吓得不轻。天津解放后,她迅速回到唐山,在妇女组织和天津姐妹的帮助下,解除了那段婚姻,1950年与我父亲组建了家庭,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就想起母亲那段坎坷的经历。

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很懂得用照片记录生活。1960年奶奶从河南农村到唐山,母亲把全家带到照像馆拍了一张全家福,还给奶奶拍了一张标准像,那是奶奶第一次照相,也是她留给我们唯一的影像,可惜爷爷早逝,长的什么样只能凭想象了。在我结婚前,家里的合影几乎全是母亲张罗的,正是她的张罗,给了我们许多珍贵的留念。石家庄的王斌叔叔,黑龙江的常生等与全家合影,姐姐上山下乡前后与朋友合影,我当兵前与同学的合影,姐姐和两个妹妹的合影等等,留下的不仅是影像,更是浓浓的亲情。在那个年代,照相很不容易,要带着“队伍”去照相馆,照后几天才去取照片。

1988年父母被社区评为五好家庭,要求提供一张照片,母亲让我回家给他们拍照。在母亲的安排下,拍了一张老两口和侄女一起看中国地图的照片,被社区贴在展览橱窗,母亲把它当成自己最高光的时刻,像个老小孩,兴奋了好几天。

二、童年的影子

在我保存下来的照片中,一周岁时与父母和姐姐的合影是最早的一张。据母亲讲,她生了我们六个孩子,每人都有百岁照(出生100),目前留存下来的只有大妹妹一人的了。我童年的照片只留存下来三张,最有故事的是1961年天津小舅来唐山时与我的合影。我的外公去世后,外婆改嫁到武清县农村,生下了小舅和小姨,我母亲留在天津大伯家,与外婆几乎没了来往。1961年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城市居民粮食有定量供应,还算熬的过去,但其他地方有很多人在饥饿中死亡。外婆所在的农村生活虽然也紧巴,但村旁有河,物产比较丰富。她惦记我母亲,就让小舅来到我家看看,所以留下了那张合影。小舅把我带到武清县农村,在那里住了四个多月。母亲接我回来时,说我长的又黑又胖,因为小舅经常带我下河捕鱼摸虾,吃的很好。

我还有一张上小学一、二年级时的照片。那个年代人们没有大事很少照相,为什么给我照一张呢?我从武清回唐山后,外婆很惦记我,虽然我还有姐姐、妹妹和弟弟,外婆没见过,所以被她忽视了,来往信件中只提到我。我上小学后的照片是母亲寄给外婆的。

三、照片的DlY

姐姐的遗照中有两张照片是同一人物,但照片尺寸不同,这是我第一学习冲洗照片的成果。姐姐1968年下乡到滦南县胡各庄,有个姓苗的男同学祖父和父亲都是照相馆的师傅。有一次我去他家送东西捎带给姐姐,正赶上他在家里冲洗照片玩。把屋里窗户挂上厚被,黑咕隆咚,只亮着一盏小红灯。一台放大机,一桶清水,两个方盘子里盛着溶液,一盘是显影液,一盘是定影液。苗大哥很喜欢我,就教我怎么放大照片。先将底版夹在两张玻璃片中,插入卡槽。然后打开调试灯,调整机头上下距离,使照片达到预定的尺寸。再对镜头进行微调,使其达到最佳清晰度。再调整光圈大小,确定适当曝光度。关闭调试灯,将相纸放到下面,点按曝光纽,曝光即完成,曝光时间以豪秒和秒为单位。时间短曝光不足,照片发白,曝光时间过长,照片就发黑了。将曝光的相纸放在显影液中,等图像清晰后用清水冲洗,放进定影液中,半小时后控干水,用上光机烘干和上光等等。冲洗胶卷()、照片有许技术细节,苗大哥手把手的教我,姐姐的那两张照片,其中放大的那张是我的成果。

苗大哥家中有两台照相机,一台是苏联产的135相机,一台是上海产的120相机。在我当时的印象中,苗大哥就相当于富豪。后来又到他家去了一次,跟着他去唐山摄影器材门市部买过一处理的相纸。平时相纸按张卖,过期的相纸按斤卖。我比较喜欢用120相机的胶卷,可以用普通曝光机冲洗照片,不用放大。缺点是一卷胶卷4x6照片能照十六张,6x6能照十二张。135相机一卷能照36张,缺点是要放大处理。随着冲印技术的发展,120相机被淘汰,135相机获得极大的普及。

(待续)

0
  • 上一篇:忆起冬日弹棉曲
  • 下一篇:漫步定慧寺巷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