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21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走过古厍三座桥

发表日期:2025年4月10日   作者:蒋春萍

“垂虹桥盛家厍”的走读活动已经整整过去十多天了,随着时间的消逝,留在心里的痕迹如脱去水分的树叶,其脉络慢慢显现,垂虹桥、泰安桥、红桥的身影挥之不去。

那是个阴天,时有小雨飘落,轻柔的雨丝像绣娘手中的丝线,把三座古桥绣在古厍的春色中。

站在垂虹石桥的断桥残孔上,细听陈志强老师给我们娓娓道来。这座始建于1048年的古桥,其所募资金原本是用来建县学的,但没有得到允许,便将募集款建了这座长桥。吴江城东门外的古松江水面宽阔,不利于老百姓出行,于是长桥便选址在此建造。初为木质桥,取名利往桥。桥两堍各有一个亭子,桥中间还有一个九脊飞檐的正方桥亭,名“垂虹亭”。全长千余尺,大约是现在的三百多米,可见桥的绵延壮观与气势宏伟。

想来垂虹桥所建的年代是文人辈出的时代,建成后以其飞虹之势引来无数文人纷至沓来。顺着陈老师的手指方向,我仿佛看到那位心花怒放、喜不自禁的南宋词人姜夔带着他的小红在低吟浅唱中乘着小船缓缓驶过;大文豪苏轼与友人远远地坐在亭子里诗酒笑谈;书法家米芾伏案沉吟,笔走龙蛇……

如今姜夔的船已经驶出千年,那首《过垂虹》却传唱到今: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如今苏轼、米芾已远,但其留下的笔墨已然永存,而“垂虹秋色满东南“便如同米芾泼下的一把水墨渲染着这千年不变的江南景色。

陈老师指着桥面的石头说,紫红色的为元代的武康石,青色的为明代的青石,而大面积铺设的为近现代的花岗岩。一座桥就这样穿越了历史,带着岁月的痕迹在我们的脚下。同样的,在元、明、清三代的几百年的时间里,从文人墨客到帝王将相,他们或诗或词或画,留下他们对垂虹桥赞叹。虽然垂虹桥已经倒塌,但这赞叹却成了永恒。当年这座为了方便百姓生活而建造的桥梁,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蜕变成江南文脉的象征。

与垂虹桥垂直的一条街叫盛家厍,在陈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从垂虹桥西堍左拐,进入盛家厍。开始我误以为盛家厍因为毗邻垂虹桥的缘故商业发达、生意兴隆而取名盛家厍。后来听陈老师的讲解才知道它是因姓氏而来的。

泰安桥是盛家厍北面的第一座桥,始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松陵人也称之为新桥。这是一座精巧的单孔石拱桥,为花岗岩质地,百年来任风雨侵蚀而坚固如初;又如一弯弦月横跨河的两岸,与它的倒影相汇如一轮满月。水影摇动,虚实各半。我望着河水,似乎听见桥下船橹欸乃,恰一幅“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繁华与富足的画卷。

往南前行,机器隆隆,盛家厍三期改建工程的已经开始施工。在工地前方还有一座石桥,像简笔画中所见的一样,河中间是由石条竖起来做的两个桥墩,桥面也是由石条铺设而成。陈老师说:“这座石桥叫红桥,是民国时期建造。中间桥墩外面的水泥,是现在为了防止桥墩倒塌而用水泥加固的。”桥上彩球悬挂,给这座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石桥增添不少喜庆的色彩。

走过这三座桥,似乎穿行在历史中,从垂虹桥的壮观、泰安桥的殷实到红桥的简朴,这其中变化中可以深深体会到经济的繁荣与朝代的兴衰。

继续再往南行,来到我们本次活动的终点“旗袍小镇”。在一片竹林中 “松江源”三个红色大字赫然出现在眼前。便赶忙请教陈老师,知识渊博的陈老师说:“这是古松江所在地,到了近代这片水域慢慢淤塞,现在的吴淞江的出口已经北移到瓜泾口,在那里流过九里湖,流经苏州河,流到黄浦江……”

沧海桑田,这句“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取自韦应物当苏州刺史时,为宴请吴中文士所作的《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那时的上海应该还是一片滩涂。现如今时代变迁,松江源的这头已重展新姿,而那头更是霓虹闪烁、繁华茂盛、发达现代的国际大都市了。

0
  • 上一篇:落花:诗意中的生命哲思
  • 下一篇:免费21年不停歇 术后归来又开张——记“茶水爷爷”庞昌荣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