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老年茶馆>>

共有 3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怡”然自得——怡园小游记

发表日期:2025年11月17日   作者:沈愉红

苏州园林甲天下,但我情有独钟怡园,它闹中取静,交通方便,地铁4号线乐桥站8号口出来就到了。

深秋时节,我来到怡园赏景。怡园入口庭院典雅洁净,其间铺地精秀绝伦,如锦似绣,那不齐整的湖石花坛自由式造型。可见坛石参差,峰石呼应,竹树摇曳,花枝招展……在大片粉墙衬托下,呈现令人赏心悦目的立体画面,表现园主顾文彬脱俗求美的造园思想。进园后一颗百年石榴树苍劲有力,一颗颗红彤彤的石榴挂在枝头,随风摆动,好像点头在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

怡园的精髓可概括为“博采众长、怡然自得”八个字,这既体现了其融合苏州诸园精华的设计理念,也传达了游园时和悦自适的心境。

“博采众长”,怡园建于清光绪年间,较晚的建造时间使其得以吸收苏州名园精髓,如复廊仿沧浪亭,水池仿网师园,假山学环秀山庄等,形成“集锦园”特色。

“怡然自得”园名“怡”取自《论语》“兄弟怡怡”寓意和悦自适,游园时心境平和,方能领略山水之妙。园主顾文彬以“怡”为名,强调“自怡”与“恬享”的修身养性主题。

怡园分东西两区。入园即是东区,我先来到坡仙琴馆(又名石听琴室),看到精致的古琴,我好像幻听一曲《高山流水》,“怡园琴会”是怡园多年来的一项传统雅集。走出坡仙琴馆,我来到石舫(白石精舍),墙上挂着郑板桥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意境清雅,我反复吟诵,若有所思。

中国的石文化由来已久,我早就听说过“米芾拜石”的佳话轶事,所以在拜石轩内津津有味地欣赏起那块光滑巨大的灵壁石来了。

走出“拜石轩”,轩前庭院内,十五株石笋疏密错落于竹林之间,宛同一幅雨后春笋图。对此,园主顾文彬曾有“石笋埋云,风篁啸晚”的集宋词联。这些石笋,长短粗细各不一样,但株株修长挺拨,楚楚动人,其灰中带绿的石表上,遍布着天然斑痕美,又令人想起“斑竹一枝千滴泪”的诗句来。

怡园有3个精华点是复廊,鸳鸯厅(藕香榭)和假山群,它们集中体现了怡园精巧的园林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

复廊是怡园东西两区的分界,廊上设有十二方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可相互借景,设计奇巧,漫步其中能感受移步换景的园林妙趣。

怡园西部景点以山水布局为主,核心景观包括画舫斋,藕香榭和小沧浪亭。

全园主厅藕香榭(鸳鸯厅),采用独特的:“一厅两用”设计,北侧藕香榭(荷花厅)盛夏可赏荷观鱼,我是11月初去的,满池的荷叶早已失去了盛夏的风采,无精打采地低下了头,我想到李商隐的诗“留得残荷听雨声”。南侧锄月轩(梅花厅)严冬可寻梅望雪,时值深秋,菊花绽放,园内正在菊展,桌上摆放的各式菊花盆景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菊香氤氲,美不胜收,大家纷纷拍照,我也拍几张美丽的菊花盆景照发朋友圈景,意犹未尽。

通过复廊,穿过假山,三走过一座小石桥,我来到画舫斋,这是一间仿船形建筑,主体三面临水,前舱设卷棚歌山顶敞轩,中舱十六扇冰绫扇窗,后舱双层重檐,内部装饰精美,为江南旱船代表。

小沧浪亭,六角形亭,北面设漏窗,立于亭中可以览全园,东北侧有太湖石镇园之宝。我立在亭中欣赏起假山来了,怡园假山以湖石堆砌,参照环秀山庄技法,山势曲折,洞壑幽深,我回忆起6岁时游拙政园穿假山山洞的情景,花甲之年我兴致勃勃地在山洞里穿来穿去,开心得像小孩一样。我登上假山山顶,全园水景一览无余,亭台楼阁,小路蜿蜒曲折,真像一幅水墨画,人在画中游,心情倍舒畅。

苏州园林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在怡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怡园,一转身,就看到一颗树龄300年的古银杏树,树身粗壮,需34人合抱,我抬头看银杏树,深秋时节,扇形的叶边上呈黄色了,好像给扇形叶子缝了一条黄色的花边,煞是好看。我目不转睛盯着叶子看,一阵秋风拂过,缕缕甜香钻入鼻腔,桂香氤氲,好惬意啊!放眼望去,不远处有几颗硕大的桂花树满树金黄,金黄色小花缀满枝头,秋景醉人啊!片片梧桐叶随风起舞,地上满是落叶,我踩在落叶上,弯腰捡起几片梧桐叶和银杏叶,放在手心上欣赏,开心得像回到少女时代。

怡园以水景为主,错落有致的建筑与绿树相映成趣,将江南园林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怡园一年四季美不胜收,园内的亭台楼阁,回廊曲径,漏窗假山,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江南园林的精巧和雅致。

“怡”然自得游了2个多小时,我恋恋不舍离开怡园,但怡园美景已深藏在我脑海中,值得我细细品味。

2025.11.17

0
  • 上一篇:高档食品吃来难
  • 下一篇:虞美人•别离三十而今看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