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案 此文获第十一届吴江区老年人文化艺术节征文比赛二等奖
“救人是一种职责,一种使命,更是一种人间大爱”。大年初四,庞昌荣来到同里古镇景区北大门,迎接北京女游客杨女士和她的丈夫。这已经是她和丈夫第三次来到同里古镇向庞昌荣和其妻子王秀英致谢。致谢2019年3月初的救命之恩,那天早上8时许,天气还很冷,古镇上没什么人。在庞昌荣家门口、也是同里著名景点三桥旁,北京女游客杨女士站在石头驳岸上拍照,不知怎么,她一不小心就滑进了河里,她丈夫直喊救命,当时庞昌荣在屋里,王秀英在屋外。王秀英立马拿起拖把,走下驳岸,把拖把递给落水的杨女士,杨女士抓住了拖把,王秀英一个人没法把她从水里拉起来。所幸,很快杨女士的丈夫庞昌荣和附近的邻居都加入了救援,杨女士被顺利拉上了岸。她被救起来后,庞昌荣和妻子马上带她去家里洗澡,王秀英还给她找了一整套衣服,让她穿着回去,并留他们在家里餐馆吃了早饭。“庞大哥和王大姐真是太好了,虽然我们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杨女士说。
庞昌荣家在景区三桥附近,与我家临近,故熟悉相知。庞昌荣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人忠恕厚道,温情体贴,善始善终行善事,时时处处显爱心。退休前,他是一名会计,所以大家一直称他为“庞会计”。2004年,庞昌荣在家门口设了免费茶座。挂上一块牌子,写上“爱心驿站” ,这个免费茶座虽小,东西却很齐全:一张桌子、四把椅子,一把大大的遮阳伞遮住了阳光,桌上放着两只热水瓶和一次性杯子,还有一锅已经放凉的茶水,锅盖上贴着“环卫工人专用”的手写纸条,旁边还有一个报架,放有不少报刊杂志勉费观看。自从设了茶座后,庞昌荣每天早上五六点便会起床忙活。之前他用煤炉烧水,现在改用电茶壶烧水,每天他都要把家里的七八个热水瓶装满,再煮上一锅茶水。
环卫工人闵兰珍说,她在景区干了15年保洁,“基本上每天都会来庞会计这边喝茶喝水,庞会计和他爱人都非常好,一年四季给我们提供茶水!”。21年来,景区的环卫工人换过几批,但庞昌荣的茶座却一直在这里,如今,这个免费茶座已经成了景区环卫工人默认的聚会点,工作累了,大家就坐到桌边,抱着水杯小憩一会儿。
这个免费茶座服务的不只是环卫工人,遇到需要热水的游客,庞昌荣也都热情接待。前不久有4个从上海来的游客,拿着水杯到处找热水,正好就在这里吃上了热水。2004年,一名南京游客曾在他的茶座喝水休息过,多年之后这名游客重游同里,发现免费茶座还在,直呼“不得了”。
庞昌荣是同里走三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同里“三桥”是指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自古同里人结婚、做寿、满月、生日都要走一走这三座桥,以图吉利、太平、喜庆。习俗延续至今也成为外地游客来此添喜的一个项目。上世纪50年代时,老庞的爷爷庞裕传,据说长得福相,一直是走三桥仪式的主持人。每次主持走三桥都需要帮手,就顺理成章地传到他父亲、再传到了他。同时他和几位熟识的民乐爱好者商量后,组建 “同里三桥草根非遗喜庆民乐队”。每年古镇有人走三桥,他们都会去免费演出。今年5月正逢我孙子登记结婚,按本地习俗走三挢,民乐队走在前面,吹吹打打额外热闹!。
庞昌荣自小拉得一手好二胡,退休后便与他人一起组建了一个宣卷表演班子叫“紫霞社”,他成为一名宣卷琴师。同里宣卷是用吴江或同里方言进行说唱的,韵散结合,说、噱、弹、唱、表、做样样出彩。2014年,同里宣卷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镇上有人家办喜事做寿等都会请宣卷班子到家表演,一做就是十几年。因为演得好,宣卷班子的名气也传出去了,不但传到苏州、无锡,还传到了上海、浙江。2010年11月15日,庞昌荣与他的搭档们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风华国乐·水乡乐韵》中一起表演了同里宣卷,用淳朴的乡音描绘了同里之美。同时紫霞社进行每年的征兵动员宣传、消防知识宣传等公益活动。
庞昌荣的收藏算是家传的。他爷爷出生在清末,年轻时到苏州报界工作,他爷爷开始了收藏,到他父亲手上时,已经积攒了好几麻袋。民国时的结婚证、地契、房契、手绘地图、宣卷唱本等等都是他们的收藏目标。
在他的收藏里,有70年前为调查同里土地情况的手绘地图。有幼时离开同里漂泊异乡的人凭着这幅地图启发回忆儿时的情形,想以此找寻自己的亲人。这里有冲绳岛战役中被美军击沉的日本大和号战列舰照片,由于这张照片的史料价值,中国收藏家协会吸收老庞为会员。一张摄于1924年的黎里榄桥荡大桥照片,黎里古镇重建时,就是凭此复原了老桥。他利用空余时间开始整理手上的这些清代和民国的资料,分门别类用塑料文件袋封装起来。略略一算有3500多件。他办起了“同里民间历史文化陈列室”,把藏品供给游客观赏。整理出来的历史资料真成了宝,35件捐给了吴江档案馆,36件捐给了吴江博物馆。
平凡又不平凡,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精神。庞昌荣长期建立“爱心驿站” ,真是难能可贵,但他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他人,这种爱心和责任感是不平凡的。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助人为乐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善良与美好。庞昌荣说,“我主持走三桥时,为别人送去祝福的时候,我也得到了更多的快乐;把这些独一份的收藏孤品捐出去,倒是觉得找到了归宿,这就是我的心愿,也是我高兴的事”。在助人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帮助了他人,也提高了自我,使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每一次的善举都是一盏明灯, 照亮他人的同时, 也温暖了自己的心。
2024年6月突然发生意外,庞昌荣的左眼被确诊为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尽管做了手术,却未能如人所愿,左眼最终失明。幸运的是,在等待近一年后,正是吴江盛泽的孙利湧老人捐献的角膜, 4月1日下午3点,在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庞老伯顺利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使他重见光明,並立即继续服务在“爱心驿站” 。“善有善报” 这句至理名言,经历千百年的沉淀,永不褪色,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一种生活的哲理。
2025.5.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