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案 此文获第十一届吴江区老年人文化艺术节征文比赛二等奖
推开东门社区的时光之门,仿佛踏入一幅徐徐展开的千年长卷。从公元909年吴江县设立那刻起,这里便成为江南文明星河里最耀眼的光点。当晨雾漫过垂虹桥遗址,当夕阳染红盛家厍的飞檐,当孩童的笑声掠过文庙斑驳的砖墙,千年文脉正以鲜活的姿态,在现代生活的褶皱里蓬勃生长。
漫步东门社区,脚下每一寸土地,都闪耀着古老文化的光辉,那是岁月精心雕琢的印记,是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文化符号。古老的街巷,仿若历史的脉络,蜿蜒伸展,倾诉着往昔的繁华;古朴的建筑,宛如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伫立,承载着岁月的故事。传统的民俗,似灵动的音符,奏响往昔辉煌;悠久的文脉,如奔腾不息的河流,绵延不绝,传递着吴江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寄托。
东门社区内闻名遐迩的垂虹桥,在全国桥梁中声名远扬,更是在中国古代三大石桥中独占鳌头。它宛如一条巨龙横跨水面,而因它留下的 400 多首诗篇,恰似一座宝藏满满的宝库。自 2005 年起,吴江精心修复垂虹桥遗迹,重建华严塔,全力打造垂虹景区,让“长桥塔影”这一胜景重现人间,还开发了计成园等文化地标。垂虹桥不仅是实实在在的物理地标,更是深深烙印在吴江人心中的精神图腾。其名称广泛应用于道路、小区、企业等,已然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名片。断桥遗迹,如同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时空桥梁,承载着“老松陵人”的集体记忆与乡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吴江人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
回溯盛家厍的历史,这里曾是吴江县城当之无愧的水陆交通枢纽。周边农民与太湖渔民纷纷前来,在此交易农产品与水产品,河港上船只往来如梭,清晨集市尤为热闹,恰似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民国时期,街上鱼行、肉铺、茶馆、剃头店等各类店铺应有尽有,呈现出“人挤人”的繁华市井景象。水上交通也十分发达,红桥河常年停泊着渔船和客运小船,甚至承载了居民前往苏州上方山烧香的民俗活动,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郁的烟火气。近年来,盛家厍通过城市更新项目实现华丽蜕变。在历史保护与功能升级上,它巧妙保留垂虹桥、泰安桥、李宅等历史建筑,延续古老韵味;同时融入现代商业元素,打造独具匠心的“一店一策”个性化店招设计,精心雕琢出“市容美、人文美”的街区景观,宛如一块精心打磨的美玉,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东门社区,老街老巷犹如一颗颗遗落人间的珍珠,紫石街、银行弄、磨坊弄、铁局弄、县府街、航前街、湾塘里、仙里桥弄、辉德湾,光是念这些名字,古朴韵味便扑面而来。每一条老街巷背后,都诉说着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等待有心人去探寻。只要用心挖掘,它们必将焕发出新光彩,成为吴江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社区内的原吴江中学地址内孔庙(文庙、学宫),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建筑,已静静矗立 870 多年,在苏州大市内仅存两座,堪称吴江文化的标志性代表。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庄严庙宇,承载着人们对先圣的崇敬;学宫,作为地方官学教授儒学的最高学府,孕育着知识的种子。二者最终形成“庙学合一”的独特建筑。如今,吴江文庙虽不再承担教育教学功能,但它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作为吴江的人文地标,见证着吴江文教兴起的光辉历史,铭刻着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文脉的流转。
松陵公园,原名吴江公园,这座位于老吴江市区的小公园,以宁静与精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它坐落于公园路与流虹路交会处,于民国 23 年(1934 年)下半年开始孕育。到民国 24 年,陆续完成筑围墙、七阳山(马蹄形)绿化,种植女贞、榔榆、龙柏、盘槐、法国梧桐和玉兰等花木,还建造了中山纪念堂、四面厅、憩楼、山顶亭子等,至此已初具规模,如一颗破土而出的新芽,在时光中逐渐成长。松陵公园内的张应春、钱涤根烈士纪念碑和费孝通墓,是人们吊唁先烈、缅怀名人的重要场所。这些纪念碑和墓不仅见证历史,更是后人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每年,大量市民和游客都会来到松陵公园,吊唁和缅怀这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先烈与名人。
在东门社区,历史沉淀的故事数不胜数。东门社区的故事是藏在百年老店的酱菜坛子里,飘在评弹艺人的三弦声中,映在社区书院孩子们的笑脸上。在这片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土地上,历史与现实共生,传统与创新共舞,每一次心跳都跃动着文化传承的力量,每一次呼吸都浸润着千年文明的芬芳。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