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征文集锦>>

共有 9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吴村烟市韵最娇

发表日期:2025年11月20日   作者:孙菊林(七都镇老年大学 )

 

编者案 此文获第十一届吴江区老年人文化艺术节征文比赛二等奖

 

美丽的南太湖边,有着著名的“三十六溇、七十二港”,人称“溇港”。

吴溇,是“溇、港”的交汇点。吴溇向西都称“溇”,而她的东边都叫“港”,吴溇为“东起第一溇”。

吴溇,太湖南岸的一颗明珠。历史上,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此处“人文独盛,衣冠甲第冠于一邑”。

“泰伯奔吴”,沿太湖流域成了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

吴溇太湖边,曾有一座“吴王庙”。

清吴元方有词云:“让王采药过东湖,湖上立祠溇号吴”之句,是因有吴王庙的存在,这里被叫作了“吴溇”。

张士诚“为漕湖州之米”,开挖“运粮河”,筑起了“湖塘路”。

苏州、湖州,号称天下粮仓,所谓“苏湖熟,天下足”。

明弘治七年,太湖大水,运粮河基本湮灭,湖塘路第一次南迁。

明代中期,吴溇的经济文化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文人墨客,把湖边一带的风光定为“湖干十景”。

至清代中期又加以提炼,成了“六都八景”。

其中的吴村烟市,指的就是吴溇。清晨,湖面水汽氤氲,薄纱般的雾霭笼罩着整个古镇,屋舍间,炊烟袅袅,亦真亦幻,呈现出一幅恬静的水墨画,恰似人间仙境。

沿吴溇港的太湖口向南,在明清时,这里有座塘板闸。它是太湖“塘浦圩田”中,治理水利的一个重要构件。

再南十数米,是曾经的吴溇塘桥庆元桥,1992年被拆。2021年吴溇老街改造重建。

庆元桥,东西走向,单孔拱桥,跨吴溇港,位于第一次南迁后的湖塘路上。

湖塘路是太湖边的陆上交通要道。

庆元桥南北向均刻有桥联,简约的表述了桥梁的地理位置及周边风光。

再向南,有东西向一条错位穿过的河道,人称北港,港北俗称“北港滩”。北港向西曾有衙桥,只因桥东南,曾有从因渎村迁来的巡检司而得名。

吴溇港东,至今尚有晚清建筑“章宅”,今称“禾子堂”。港西曾有“兴隆桥”,今已不存。

港西向南,现存有晚清建筑“吴宅”,今称“嘉木堂”,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嘉木堂的门楼上,有“永绥吉劭”四字砖雕。天井中尚存一株有百年历史的牡丹,至今仍在绚丽绽放。

再南是一条向西的道路,原是一河道,曾有“兴润桥”。河道向西,走一“Z”字形弯道再向西,是吴溇西街。

宋时盛章曾居于此,有一“双登桥”,系盛章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而得名。再向西曾有“马家桥”,系吴溇望族马家曾居于此而得名。

这里地名“中巨圩”,昔烈女钱如洁的闺楼就在此,吴江垂虹亭曾刻碑祀之。

中巨圩南面是南巨圩。

清时,薛埠迁至此地的王氏一脉,曾建有“见山楼”,清末民初曾出了个王孙乐,“痴书、痴画、痴金石”,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

吴溇西街,晚明出了一个清官孙养正,曾任福建兴化府司理,带头捐出俸禄建造海塘。

孙养正积劳成疾,因公而卒,年仅三十二岁。故世时,连棺材也买不起。官员百姓深受感动,争相捐赠,灵柩才得以运回吴溇,葬在了西街的“愠字圩”。

他的墓被称之为“清官坟”,今天还有遗存。

吴溇港上,有着著名的“庄桥”。湖塘路再次南迁,庄桥便成了吴溇塘桥。

庄桥,东西走向,梁式单孔,横跨吴溇港。《儒林六都志》云:“因泗安孙氏向有庄于此,故名”。

庄桥的名字,还曾有“桩桥、粧桥、妆桥”等,这是吴溇历史的变迁造成的。

清顺治未年,发生了清代首起文字狱。

祖籍五都的庄廷龙,重金聘请了二十多人编撰《明史概略》,书未编完,他因病于1655年故世,他的父亲庄君维又化了五年多才完成。

湖州府贪官吴之荣,因敲诈庄家不成,看到书内用词敏感,向官府告发,康熙二年五月廿六结案。

有超过1000人受牵连,七十二人被杀于南浔的“庄桥”处。庄廷龙及参与编书的吴溇的董诵孙已故世,被剖棺磔尸,董的儿子被杀头。

吴溇的张隽,结案时与他的三个儿子被杀于杭州的弼教坊。

这个案件,史称《明史》案。

吴溇庄桥和南浔庄桥同名,人们觉得不吉利,于是把“庄桥”的“庄”字写成了“粧桥、妆桥、桩桥”。

这三种写法,居然和明代的吴溇巨富钱皓有关。

钱皓,人称钱百万。明嘉靖元年,太湖大水,田地淹没无数。钱皓主动替百姓代缴公粮十数万石。

官府感其心,敕建牌坊两座。西街的名“济政”坊,东街的名“宁人”坊。

今天,“济政坊”已经重建。

因而,百姓就把庄桥写成了“粧桥”。

钱如洁的闺楼就在附近,又有人把庄桥写成了“妆桥”。“妆”字,取自于女性用的“梳妆台”之意。

“桩桥”的“桩”字,是人们疏浚河道,挖到过许多刻有“钱百万专用木桩”字样木桩,便又写作了“桩桥”。

吴溇老街重建后,庄桥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点位重新设计改建。

今天的庄桥,亭台水榭,飞檐翘角,巍峨壮丽,已成为了老街一个特有纪念意义的网红打卡点。

桥亭的匾额上,依然刻着“吴溇庄桥”。

庄桥的东南端,是现存的孙宅,它建于清代的嘉庆年间,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它的船篷轩、海棠窗、观音兜,无不映视着清代建筑的古典之美。

孙氏的后裔中,还出现了“孙本文、孙本忠、孙世实”“孙氏三杰”。他们“耕读传家”的家风,直到今天还在为人们赞誉。

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吴溇,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鼓舞下,在经过老街的改造后,更挥发出勃勃生机。

吴村烟市,将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全新的姿态,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0
  • 上一篇:银龄英姿耀平望
  • 下一篇:触摸“东门”千年文脉的温度与脉搏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