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民养的鸡大多是由自己家里的老母鸡孵出来的小鸡,俗称“杜婆鸡”。当然,也有从哺坊的代销点或小鸡担子上捉来的“客小鸡”。“客小鸡”又称“火逼鸡”,易得病夭折,所以,当卖小鸡的担子挑进村里,喊起“萧山大种鸡哎”时,那些跟在担子后面的调皮的孩子接着喊“今朝捉来明朝死,前门捉进后门丢出去”。
孵小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要有抱窝的母鸡和受精的鸡蛋,母鸡抱窝大多在春天,而春天,受精的鸡蛋很难觅了,所以,想来年春天要孵小鸡的,得在冬天(公鸡还未处理掉)将个大、壳色光亮的留下,并用棉絮保暖好,待有母鸡抱窝了,就可孵小鸡了。要是冬天没有留下,就得去留有过年公鸡的人家去调换或购买,个别人家母鸡养得多,特意留只公鸡,母鸡产下的蛋作为种蛋,价格比普通的高得多呢。
抱窝的母鸡,个体有大有小,大的能孵20多个,小的只能孵10多个。那时,我们家是年年孵小鸡的。我妈在世时,是由她操作的,操作过程我都看在眼里。她过世后,我便亲自操作起来了。先是在一只栲栳里垫些棉絮之类的,垫成中间低、四周高,再用一块席片铺在棉絮上,用手往中间一按,席片也成中间低四周高,将栲栳放置在卧房里比较暗灯的地方,待天快黑了,才将抱窝的母鸡从鸡窝里捉来放进孵窝里,再将那些蛋从它的四周放进孵窝里,然后,用台罩或竹筛之类将孵窝盖上,再在上面遮一件深色的单衣,使老母鸡不见亮光,让它安心地孵蛋。它真乖,一点儿声音都没有,深黄昏时,孵窝里发出“咯咯咯、咯咯咯”的声音,原来是老母鸡在用脚翻动身下的蛋,使每个蛋受到的热量均匀一些。
在孵蛋期间,只是在每天傍晚给老母鸡放一次食。预先在两只碗里分别放上米和水,把它提出来,放在碗的旁边,只见它贪婪地啄着,不到两分钟,它的嗉囊就鼓鼓的了,它把头伸向水碗,喝了好几口水后,边发出“咯咯咯咯”的声音,边在两只碗的周围走动。突然,它两脚一弯,后半身向下一挪,拉下了一大堆又黑又臭的鸡屎,然后,全身羽毛竖立起来,紧接着用力抖一抖身体,竖起的羽毛又一下子恢复了原状。放食过程大概七、八分钟,就把它捉起来放进孵窝里。当然,放食时要用棉絮盖住蛋,防止冻坏。
下孵一星期左右,该检测一下是否每个蛋都是受过精的,叫“照蛋”。具体检测办法是:黄昏时,点上一盏“潦泡灯”,趁放食时,用大拇指和食指(或中指)抵住蛋的两端,移“潦泡灯”,看灯光透过记得的情况,若蛋中有点阴影,说明是正常的,若见不到阴影,就轻轻摇一摇,要是有水动的感觉,就是没用的,不用孵它了。
下孵近20天时,进行第二次检测,趁放食时,在一只面盆里放大半盆温水,将孵窝里所有的蛋放在水中,待水面平静后,仔细观察,发现那个蛋晃动,就把它取出擦干后放回孵窝里。或许每个蛋都能晃动,或许有一两个再多给它时间也不会晃动,那说明它是“死胎”或第一次没被检测出来。没隔几天,一只只啄破蛋壳、羽毛湿着的小鸡变成了一个个小绒球,非常可爱。待全部孵出后,可以让小鸡“开食”了。先在地上放一只盆子,倒一点的水,再把老母鸡和小鸡一起放到地上,然后,抓一点碎米洒在它们附近,老母鸡发出“咯、咯、咯”的呼叫声,它一会儿把碎米啄起来,一会儿又放下。这是它在教它的孩子们吃饭。那些孩子们也一边啄碎米,一边发出“叽咪、叽咪”的叫声,吃得很高兴。第二天,可以把它们放到场上或院子里,让它们在野外活动,或游戏,或觅食,老母鸡发出“咯咯咯咯”的呼叫声,它走到哪里,孩子们也跟到哪里,老母鸡会不定时蹲下来,让小鸡都钻在它的翅膀下休息,很安全。
有一年春天,我们家又孵小鸡了。孵到近20天了,放食时,老母鸡很利索地跳了出来,有些反常,用手一摸那些蛋,不觉得温暖的,原来,它不高兴孵了。不知什么时候,它站了起来。我估计,中午,邻居家孩子过生日,放了好一阵鞭炮和百响,它被惊吓醒了。可又不能与它商量再坚持几天,这叫“老母鸡不肯孵,又不能把它两只脚折断”,得马上想办法补救。但花了一个黄昏,走遍全村,没有抱窝的母鸡可借,难道让三四天就要出壳的小鸡夭折在蛋壳里吗?我想,只要能持续均匀地给它们热量,或许有救。于是,我找了一只尖底小缸,缸底下垫上稻柴,四周围上棉絮,在一只镬子里放些砻糠,把蛋埋在砻糠里,然后,往缸里倒进很多热水,再把镬子盖住缸口,用棉衣铺在砻糠上面,每隔12小时换一次水。三四天后,一只只可爱的小鸡先后来到世上。可惜,那只曾孵过它们近20天的老母鸡不认识它们了,一点母爱也没有。有时,还会欺负它们呢。
叶子 写于201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