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3日,是我插队农村48周年纪念日。20岁至30岁——人生的最佳年华,我是在农村度过的。这十年的知青生活,为我增添了人生复杂的经历,书写了平生苦涩的一页,从中懂得了勤劳节俭、艰苦朴素、自力更生和人情冷暖,这是在任何学校都学不到的教科书,是一种催人奋进与不断拼搏的助推剂。
知青的生活是艰苦的,但是我与乡亲结下的情谊却是真挚的;知青的经历是苦涩的,但是对于我的人生却是宝贵的。回忆农村的知青岁月,也许,每一个知青的经历,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这样的故事,共同折射出当年的时代印记。它令人回忆,引人思索,给人启迪。
一.第一天
那天上午九点多钟,生产队政治队长巧福和青年金福摇着舢板小船停在公社门口,他们看到我后,连忙帮着我拿起简单的行李和日常用品就往小船走去。我跟着他们上了小船,在船舱里坐定后,巧福和金福就熟练地一个吊帮,一个把橹,船儿沿着頔塘,一路往西,悠悠地驶向张家甸。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就到了生产队的工场。围观的小孩和一些社员簇拥着我来到金福家里。从此,我就暂时住宿在那里。
队长全幅和会计阿长早已等候在那里,大家看见我来了,有的给我倒茶,有的马上杀鸡,有的淘米洗菜,准备午餐,青年小七连忙赶回家,拿来了家里的棕绷架子,让我放竹榻当床。第一顿中饭,队长、会计、金福和巧福陪着我一起吃饭。大家一边吃,一边和我谈起了生产队的情况,鼓励我安心生活和劳动。
下午,队长陪着我在张家甸走了一圈,不时驻足看着不远处社员们在菱荡里忙碌地采着菱。张家甸的天是那样的晴朗,张家甸的水是那样的清澈,虽然,这里出门就要摆渡,低头就见湖水,但在年轻人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对生活劳动的担心一下子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天黑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回了自己的家,村里静极了,到处漆黑一片。张家甸那时没有电,只有煤油灯的微弱亮光从农家的窗户里透出来。那一夜,我毫无睡意……从这一天开始,我的人生就揭开了新的篇章……
二.划菱桶
我刚插队的时候,正是采摘菱角的大忙时期。张家甸的东南西边的水面上都种上了鲜嫩的光头菱。放眼望去,湖面上菱叶苍翠欲滴,水鸟飞翔,湖水里鱼儿穿梭,清澈见底。
那时候,看着社员们欢欢喜喜地划着菱桶去采菱,也激发起我想试试的欲望。一天中午,我趁着社员们吃中饭的时候,终于悄悄走进了放在岸边河桥头的菱桶,心痒痒地一脚踩了进去。当我用木浆支开菱桶的时候,谁知用力时一不均匀,菱桶就开始倾斜着在水中旋转起来。谢天谢地,好在一股风把菱桶送到了菱叶丛中。当我欣喜地伸出手准备去采菱时,木盆又不由自主地旋转起来了,任你用两只手或者木浆划动,还是在原地转动着。想站起来,菱桶突然又从另一侧倾斜,正当我急得六神无主满头大汗时,幸亏队长看到了,说时迟那时快,他马上拿起停在船港里木船上的长竹篙勾住了我的菱桶,把菱桶拖到了河桥边,把我救了出来,这时我吓得脸色已经苍白。原来,这划菱桶还要有很高的技术哩。队长见我害怕,笑着说:“你想学划菱桶,等采好菱后,我教你。”
从那以后,我经常默默看着社员们如何支浆、如何划桨。后来在队长的言教身传下,逐步学会了划菱桶,掌握了在张家甸生活和劳动的一项技能。
三.学摇船
张家甸位于千年頔塘南面的烟波浩渺的南草荡里,四面环水,像一个孤岛。生产队的农田分散在附近的几个小岛上。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乡亲们下田劳动、上街做客都要摇船。
为了生产劳动和生活的需要,我急着想学会摇船,一天中午,趁着大家午休,我独自一人跳上生产队的木船,解开缆绳,竹篙一点,木船就离开了岸,我跳到船尾抄起船橹就摇了起来,谁知船橹就是不听话,手一动水一飘,橹把就跳出了橹拧,好不容易把橹按上了,船头又失去了控制。用力一扳,船头直朝南草荡中央冲过去,再一扳,船调了个方向在湖中央打转转。左一弄右一弄搞得我满头大汗,木船就是不听指挥。好在是中午时分,草荡里没有其它船只过往。最后船只顺风飘进了邻近的菱荡里,被密匝匝的菱角盘缠住,进不能退不能,再也不能动弹了。幸好队长来找我有事,看到我在菱荡里脱不了身,赶忙叫了一位小伙伴,另外摇了一条船过来帮我解了围。
以后,队长一有空就和我来到船上,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吊帮、如何把橹,使我真正学会了摇船。从此,我经常拿起船橹,扭动橹帮,和社员载肥料过河,收稻麦暮归,有时候要顶风破浪,有时候要栉风沐雨。这弯弯的小船、弯弯的頔塘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知识青年新诗章。
48年后的今天,我把当年知青生活的片断从尘封的记忆中挖掘出来,串连起来,写成这篇小作,藉以献给千千万万个有过相似经历的知青兄弟姐妹们,留作我们共同的纪念;也留给我们的孩子们,希望他们不要忘记曾经在农村迎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曾用自己的青春来书写历史的前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