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秋乏,是秋季阳气逐渐下降、阴气逐渐上升,在阴阳转换时期出现的特有现象,需要人体调整适应。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酷暑炎热,人体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环境调节,人体过度消耗了能力。到了秋季,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人体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机体也会产生莫名的疲惫感,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秋乏”,是一年四季季节转换中的自然现象。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应该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防止白天犯困;同时,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困顿情绪。老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加,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指白天没精神,昏昏沉沉,夜晚又睡不着的现象。《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到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养生学观点的。
除了调整作息时间,主要是克服心理上的“秋乏”,增加户外活动。这个季节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风景怡人,最宜结伴到郊外登高畅游,不仅能令人神清气爽、心胸豁达,而且还是一项非常好的有氧健身运动,它能锻炼我们的呼吸和循环系统,有助于增大心脏收缩力和肺活量,更能调和安抚紧张的神经系统。
简便易行的伸懒腰也可缓解秋乏疲惫。特别是下午,工作学习时间长了,容易犯困,这时候伸个懒腰,马上就会觉得全身舒展,精神爽快。即使在不疲劳的时候,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更舒适些。伸懒腰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利于心脏的充足运动,给各个组织器官提供更多的氧气,同时上肢、上体的活动将更多含氧的血液供给大脑,使人顿感清醒舒适,你不妨一试。
秋分之后,一般南方地区真正进入了秋天。秋天,若久晴无雨,秋风干燥之气过度,中医称之为燥邪,人容易烦躁不安。肺属金,旺于秋,燥气当令。自然界的燥邪又极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液(汗液、唾液……),人到老年,体内的阴液逐渐减少,更易因燥发病。《黄帝内经》说“燥甚则干”。外燥发病,多由口鼻而入,出现干咳少痰,皮肤和口、鼻、唇、咽喉干燥等现象。许多老年人更见皮肤干裂、脱屑,甚至皮肤瘙痒、大便干结等症状。秋天着凉受寒,易患感冒或旧病复犯,如关节风湿、支气管哮喘之类疾病。又因“肺朝百脉”,助心行血。一场秋雨一阵凉,一旦气候骤凉,或秋雨绵绵,高血压之类的心脑血管病变更应引起重意。
进入“秋分”节气.冷空气会逐渐活跃,由于冷空气的侵袭,老年人的胃肠道对寒冷刺激也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起居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病的人,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老年朋友要记住“若要安,秋天衣服常脱换”。
《养老奉亲书》说:“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肺金旺于秋,不能使肺气过盛影响其它脏腑而发生病变,中医以“减辛增酸”为原则,要求收敛人体的阳气。辛入肺、辛主发散,酸入肝、酸主收敛。减辛增酸,有助于“秋冬养阴”。饮食要清淡,营养要合理。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之类的食品,包括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及白酒等。这些食品容易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
多喝水(健康饮水 饮水健康)、多吃水果有利于提神醒脑,有助于消除秋燥,水果如:生梨、苹果、石榴、柚子、葡萄,山楂。食物如泥鳅、鱼、蟹、鸭肉、兔肉等,其中以莲藕为首选。莲藕,性寒,味甘、涩,生用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熟食健脾开胃、补血、止泻固精,年老体衰、病后虚弱者以藕粉为佳。泥鳅,性平,味甘,补气血、养五脏,补而不腻、诸病不忌,实是上等佳肴。不吃或少吃油腻的食物,因为它们容易产生使人困倦的酸性物质。有专家认为,秋乏和体液偏酸有关,蔬菜和水果多属碱性食物,其代谢产物能中和肌肉疲劳时产生的酸性物质,减轻人体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