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指农历正、二、三月。这个时候天气多变,忽冷忽热,早晚温差幅度大,特别是“倒春寒”,大家亟应注重“春捂”。何谓"春捂","春捂"就是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减衣不应过早、过多,让人体逐步适应。特别是老年人代谢减慢,各种器官随年龄增加而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对外界和体内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减低。冬去春来,寒气始退,阳气升发,而人们的肌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春捂”能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民间流传着"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的俗语,这种民间的传统习惯有一定道理。
“春捂”有什么好处?首先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春季冷暖空气交汇,适宜多种病菌孳生繁殖,所以称为“多病之春”。以流感、流脑、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居多。还有因花粉、柳絮飞扬……,可引起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老年体弱的人群更应注意“春捂”。
春捂,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这些疾病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如果"春捂"得法,可有效减少发病几率。
"春捂"的原则是过犹不及,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掌握春季养生法,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在“春捂”的同时,也要注重锻炼。中医认为,防病如御敌。“春捂”只是被动防御。要想防病,还必须从春天开始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时,还要讲究科学饮食和起居。除了“春捂”有度与饮食调理外,还需调养精神,制怒养肝,以防春火萌动。
春主肝。现代医学认为,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体,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枢纽,还有解毒、调节水液与激素平衡的作用。利用春季来养肝,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重要部分。春季养生,情绪上要乐观,知足常乐。不宜抑郁或发怒,不要过分劳累,做到心宽、心静,保证肝的舒畅条达,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特别是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更要做好各种防疫措施,注重个人防护,出门戴口罩、勤于洗手、勤洗衣服、勤洗澡、勤晒被褥,以及保持环境整洁,河流通浚,室内空气流通清新等等。老年朋友们更不宜去人口密集的场所。
祝各位老年朋友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