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长大成人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换句话说,空巢家庭即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空巢老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老龄问题之一。在发达国家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30%,发展中国家达到60%~70%。同时,中年人也因子女在外求学、工作,加入了空巢的行列,所以空巢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生活孤单寂寞、缺乏精神慰藉,容易产生空巢综合征。
中医认为:老年人的特点“形气虽衰,心亦自壮,但不能随时人事遂其所欲”;“性气不定,止如小儿”;“性多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所以容易引起老年人心理上的疾病。最近有资料显示,老年人群患有空巢综合征的高达46.8%。
空巢综合征属于适应障碍,主要有情感危机、焦虑、抑郁等,这是一个新的课题,非单纯药物所能治好,实施心理救援是全社会亟待重视的一件大事。
社会救援
老龄化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国家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及一系列敬老、养老、助老的惠老政策和措施,全社会尊老、爱老,蔚然成风。老年人有了政府的重视,社会的关心,心理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子女救援
中国有“尊老爱幼”“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子孝父心宽。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指出:人之衰晚之年,全靠子孙孝养,竭力将护,“以免非横之虞”。子女对待老人经济上给予支持,物质上给予保障,生活上给予照料,精神上给予慰藉,是心理救援的主要内容。《常回家看看》里唱道:“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年轻人听来,还感受不到它的深刻内涵,老年人听了感到这些歌词真正唱出他们内心的希望,觉得自己被爱、被关注,有存在的乐趣。作为子女不但要尽好经济赡养的义务,更要重视精神赡养的义务。“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要有这种思想意识,全方位地关心老人,嘘寒问暖,很有必要。特别是长年在异地工作的子女,即使再忙,也应常回家看看,这对于空巢老人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救援。
邻里救援
亲帮亲、邻帮邻,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优良传统。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强调:与人为善、与邻为善,邻里间从做好事出发,帮助老人购物、扫地、抹桌,或陪伴老人看电视、聊天、散步等,甚至于陪伴老人去看医生。子女应真诚感谢他们。或由社区发动,组织志愿者上门服务。
自我救援
常言说得好,求人不如求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心理自救,是十分必要的。空巢老人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子女是父母的义务。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方天地。过分依赖子女,父母会失去尊严,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甚至造成小家庭的不和睦。
(1)自强自立:尽量自给自足,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自己去完成,情感上完全依附子女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形成空巢综合征。
(2)心态平衡:在人与人之间,应当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对子女更应如此。要体谅他们培养下一代的劳累,工作的辛苦,经济的需求,能各方面帮助他们一些,也是老年人最大的乐趣。
(3)融入社会:退休后如果不与社会经常接触,就会加速他们精神上的衰老,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也会迅速衰退,甚至会诱发老年性痴呆、老年性抑郁症和其他老年性精神、心理疾病等。离退休是人生一大转折,需要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正确定位。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发挥余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老人快乐的要素。上老年大学、参加社区活动,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同时要广交朋友,互相关怀,喝茶聊天,结伴旅游。在老有所养的前提下,不断充实自己,真正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开拓晚年的新生活。老人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取其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的四乐精神。
空巢综合征并不是步入这一年龄阶段的人都不可避免的问题。生理变化、外界的社会因素和儿女离家虽然可能消极地影响人的情绪,但只要采取有效措施,特别强调自我救援,及时改变自己的期望值与认知、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培养新的兴趣等,大多数老年人都能够顺利地应付这些挑战,健康长寿。